细雨无形
哦,天哪!
小雨下了有一天吧。
说小雨有点说大了,但是又比雾重一些,叫它细雨或许稍微妥帖些,就是那种没天没地的潮湿、灰暗、阴冷。站在窗口静静地看,心也跟着湿冷。
可是还是忍不住站在那里看,看软塌塌的枯草,看慌里慌张的小鸟,看抱肩缩颈的行人。偶尔抬起头,也能看到雨雾后的远山,衣衫褴褛的,像一群游荡江湖的脚僧安然地坐在冷冷的细雨里歇息,等待夜幕的降临。
这雨下得实在没有什么章法,似乎单为把这个世界弄湿,让人无法摆脱阴冷的纠缠。你不好把它当雨对待,不能慎重其事地打伞或者穿上雨衣,假如这样的装束走在街上,且不说别人怎么看,自己也觉得太煞有介事。可是你不把它当雨对待,却又被潮湿包围着、欺侮着,弄得浑身像没有落光叶子的树。
一整天,我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混沌着,不能干脆利落地去做一件像样的事儿,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把所有事情扔开。这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太不符合我的性格了,我喜欢阳光明媚或者大雨倾盆,喜欢那种手起刀落的爽快,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痛快就好。然而,我必须生活在这样的天气里,任自己的思绪随着若有若无的冬雨飘忽——
那天和以前的学生一起吃饭,他讲起做学生时有位老师做了不恰当的决定,到领导面前又不敢承认,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所以对这位老师很有些看法。我赞成学生的观点。一件事来到面前,该怎么着就怎么着,采取逃避的办法当时可能心里不受伤,可自己能转脸忘掉吗?每次想起就产生若有若无、若无若有的愧疚和自责,不是比短暂的挺身承受更恼人吗?
记不清在哪里读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一次朋友小聚,餐桌上剩了两个馒头,一个朋友觉得可惜,就打包带回了家。两天后,到朋友家里,见馒头还在那里,便问。朋友说:家里也没人吃,扔了又觉得是浪费粮食,所以一直放在那里。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有类似的经历。有意思的是那个朋友的最后一句话,他说:“等坏了再扔吧!”反正那两个馒头的命运是要被扔掉的,为什么现在不扔而要等它们坏掉再扔呢?这里的心态颇耐人寻味:馒头没坏的时候扔,是浪费,良心要受到责备;而坏了再扔就是馒头的事了,扔得心安理得。可是却忘了问问自己:是谁让两个好端端的馒头变成坏馒头的呢?是时间吗?是温度吗?
好多年前的事儿了。单位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去向一位老哥请教。老哥说:冷处理吧,放平心态,放慢节奏,让当事人在缓慢的处理过程中自己想明白。我问: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吧?老哥微笑着点点头。我知道,这个策略可以防止事态激化,可以让人在时间里平复心情甚至换位思考,可以让毫无头绪的事件渐渐显露出解决的端倪,不能不说是利用时间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智慧。可是,这种看上去很高超的生活智慧,似乎也潜藏着一些无法言说的感伤——在无形的时间面前,什么东西不会溶化?心境,行为,人格,原则……没有谁是时间的对手。仔细想想,还有些恐慌——有了这种温水煮生活的习惯,焉知自己不是正被自己煮着的青蛙!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让任何行为成为习惯,因为一旦成为习惯,自己就被自己的习惯绑架了。
到了晚上,天似乎突然就晴了,房子、树的轮廓又变得清晰了。然而夜色却又渐渐浓起来,大半个月亮在空荡荡的天上亮着,天地之间好像结了一层亮晶晶的冰。
2015.12.20-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