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节和叠加:小说解读的写作思维视角

(2015-12-19 20:33:09)
标签:

情节

叠加

小说

解读

写作

分类: 写作探路

情节和叠加:小说解读的写作思维视角 情节和叠加:小说解读的写作思维视角

——再读《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意图:理解情节叠加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

1.师生进行三次问好。师:对这种问好方式有什么特别感受?

2.关于“三”的传说和故事:

列举:孟母“三迁”、曹刿论战“三鼓”、苏小妹“三难”新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备“三请”诸葛亮、曹操败走华容道“三笑”……

师:为什么讲一故事喜欢用“三”来结构呢?从写作上讲,“三”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借端康成的小说《父母的心》来讨论讨论这个话题。

二、问题导读,理清情节和主题

1.这篇课文同学们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了,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引导。

引导1: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故事情节。老师想问一下:什么是故事情节?故事和情节有没有什么区别?学生简单思考讨论,教师投影出示小资料:

小资料:现在,我们该给情节下个定义了。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这就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基本区别。

——摘自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现在知道故事跟情节的关系了,请问:小说中叙述的是故事还是情节?理由是什么?(每个事件都在揭示一定的因果关系

学生自由阅读,完成课文解读表。

课文解读表(教师用)

阅读主题

情节与叠加

主体事件

送出-要回孩子

主题

父母之爱

时间

发展过程

原因

描写手法

表达意图

当天傍晚

送走大儿子

贫穷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继承家族

第二天早上

送走二儿子

老大是接班人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孝敬老人

第二天傍晚

送走三岁女儿

老二和婆婆太像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牵挂孩子

第三天上午

全部要回

女儿太小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父母之心的传递

讨论:能不能去年其中一个环节?去掉以后有什么变化?

引导2:这位同学总结了小说的主题。请问:什么是“父母之心”?“ 父母之心”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父母之心”内涵和特点的语句。

(有孩子日子就更苦、难割难舍、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无可取舍、可以传递

[板书]生活事件(加入表现手法)→故事(加入思想感情)→情节(时间、空间、关系)

2.投影出示小资料: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雪国》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问:作者介绍里说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诺贝尔文学奖。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情节曲折而不重复。

问:“换孩子”这个同样的事件多次叙述,为什么不觉得重复?(不变和变。

投影出示:

1)什么是叠加?

所谓叠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进行发现与描述,以此来凸显人物的外在特征与精神世界。

叠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同一事件的不同层次或角度进行不同的发现,或者从不同事件中发现共同的因素。

2)叠加方法举例:

导演陆川的微博有一样一段话:

经纪人青山跟我说,晚上他要和美国电影局的官员吃饭,对方提出了3个条件:

①请找一个上档次的餐厅,因为我们是官员;

②请订一个不要那么昂贵的餐厅,因为我们是官员

③一定是AA制,因为我们是官员。

3.如何运用叠加?时间、空间、关系

1)生活中的事件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分析:时间推移、空间转换、关系变化。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叠加的?(时间、关系

◇在你的生活和学习范围中,通过叠加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例子有哪些?

反复、排比修辞手法,诗歌的复沓手法

 哪位同学记得学校《校歌》?分为几段?用的是什么手法?

三、提炼支架,尝试运用建构

1.请以《母亲》为题,尝试运用“情节构思、叠加深化”写作思维方法。

1)请说说你准备叙述的事件。学生稍作准备,自由发言,教师对发言内容进行归类并板书:

对“我”的照顾(正向叠加)

对“我”的批评(反向叠加)

……?

2)教师示范,引导思路:

叙述作文思路,引导学生总结:

对我好、对亲戚好、对街头的孩子好,什么发生了变化?——人物变化,关系角度的叠加。

从家里到街上,什么发生了变化?——转换场景,空间角度的叠加。

从我家到外婆家,仅仅是场景转移了吗?除了关系变化了,还有什么东西变了?——视角变化,时间角度的叠加。

学生完成表格(学习支架)填写:

习作构思表

写作要点

情节构思与叠加深化

作文主题

 

主体事件

 

事件

叠加角度

主题层次

写作意图

修改意见

 

 

 

 

 

 

 

 

 

 

 

 

 

 

 

2.思维拓展:上面我们尝试了用“情节叠加”的方法写短文,长文可不可以使用?

如果老师说“有一个人,一生只笑了三次”,你想问什么?(他为什么不肯笑?为什么笑了三次?

“为什么”,告诉我们由此展开的是情节。“笑三次”可以叠加三次,“不肯笑”可以叠加几次?一个中长篇小说就可以这样构思,题目不妨就叫《三笑》。

这个任务作为一个作业,同学们可以用几天或者几年来构思。

◆送你一篇小文章:

装不满的大碗

 某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什么叫够了?”师父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

“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

“装满了吗?”师父问。

“满了。”

 这时,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渗入石子中,沙一点都没溢出来。

“满了吗?”师父又问。

“这回满了。”徒弟有愧色。

师父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又问。

“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师父又倒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笑问。

徒弟无言以对。

                                                  2015.12.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寒风
后一篇:水仙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