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和叠加:小说解读的写作思维视角

标签:
情节叠加小说解读写作 |
分类: 写作探路 |
——再读《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意图:理解情节叠加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
1.师生进行三次问好。师:对这种问好方式有什么特别感受?
2.关于“三”的传说和故事:
列举:孟母“三迁”、曹刿论战“三鼓”、苏小妹“三难”新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备“三请”诸葛亮、曹操败走华容道“三笑”……
师:为什么讲一故事喜欢用“三”来结构呢?从写作上讲,“三”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借川端康成的小说《父母的心》来讨论讨论这个话题。
二、问题导读,理清情节和主题
1.这篇课文同学们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了,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引导。
引导1: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故事情节。老师想问一下:什么是故事情节?故事和情节有没有什么区别?学生简单思考讨论,教师投影出示小资料:
小资料:现在,我们该给情节下个定义了。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这就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基本区别。
——摘自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现在知道故事跟情节的关系了,请问:小说中叙述的是故事还是情节?理由是什么?(每个事件都在揭示一定的因果关系)
学生自由阅读,完成课文解读表。
课文解读表(教师用)
阅读主题 |
情节与叠加 |
|||
主体事件 |
送出-要回孩子 |
主题 |
父母之爱 |
|
时间 |
发展过程 |
原因 |
描写手法 |
表达意图 |
当天傍晚 |
送走大儿子 |
贫穷 |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
继承家族 |
第二天早上 |
送走二儿子 |
老大是接班人 |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
孝敬老人 |
第二天傍晚 |
送走三岁女儿 |
老二和婆婆太像 |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
牵挂孩子 |
第三天上午 |
全部要回 |
女儿太小 |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
父母之心的传递 |
讨论:能不能去年其中一个环节?去掉以后有什么变化?
引导2:这位同学总结了小说的主题。请问:什么是“父母之心”?“ 父母之心”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父母之心”内涵和特点的语句。
(有孩子日子就更苦、难割难舍、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无可取舍、可以传递)
[板书]生活事件(加入表现手法)→故事(加入思想感情)→情节(时间、空间、关系)
2.投影出示小资料: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问:作者介绍里说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诺贝尔文学奖。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情节曲折而不重复。)
问:“换孩子”这个同样的事件多次叙述,为什么不觉得重复?(不变和变。)
投影出示:
(1)什么是叠加?
所谓叠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进行发现与描述,以此来凸显人物的外在特征与精神世界。
叠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同一事件的不同层次或角度进行不同的发现,或者从不同事件中发现共同的因素。
(2)叠加方法举例:
导演陆川的微博有一样一段话:
经纪人青山跟我说,晚上他要和美国电影局的官员吃饭,对方提出了3个条件:
①请找一个上档次的餐厅,因为我们是官员;
②请订一个不要那么昂贵的餐厅,因为我们是官员;
③一定是AA制,因为我们是官员。
3.如何运用叠加?时间、空间、关系
(1)生活中的事件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分析:时间推移、空间转换、关系变化。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叠加的?(时间、关系)
◇在你的生活和学习范围中,通过叠加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例子有哪些?
(反复、排比修辞手法,诗歌的复沓手法)
三、提炼支架,尝试运用建构
1.请以《母亲》为题,尝试运用“情节构思、叠加深化”写作思维方法。
(1)请说说你准备叙述的事件。学生稍作准备,自由发言,教师对发言内容进行归类并板书:
对“我”的照顾(正向叠加)
对“我”的批评(反向叠加)
……?
(2)教师示范,引导思路:
叙述作文思路,引导学生总结:
对我好、对亲戚好、对街头的孩子好,什么发生了变化?——人物变化,关系角度的叠加。
从家里到街上,什么发生了变化?——转换场景,空间角度的叠加。
从我家到外婆家,仅仅是场景转移了吗?除了关系变化了,还有什么东西变了?——视角变化,时间角度的叠加。
学生完成表格(学习支架)填写:
习作构思表
写作要点 |
情节构思与叠加深化 |
|||
作文主题 |
|
主体事件 |
|
|
事件 |
叠加角度 |
主题层次 |
写作意图 |
修改意见 |
|
|
|
|
|
|
|
|
|
|
|
|
|
|
|
2.思维拓展:上面我们尝试了用“情节叠加”的方法写短文,长文可不可以使用?
如果老师说“有一个人,一生只笑了三次”,你想问什么?(他为什么不肯笑?为什么笑了三次?)
“为什么”,告诉我们由此展开的是情节。“笑三次”可以叠加三次,“不肯笑”可以叠加几次?一个中长篇小说就可以这样构思,题目不妨就叫《三笑》。
这个任务作为一个作业,同学们可以用几天或者几年来构思。
◆送你一篇小文章:
装不满的大碗
“什么叫够了?”师父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
“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
“装满了吗?”师父问。
“满了。”
“满了吗?”师父又问。
“这回满了。”徒弟有愧色。
师父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又问。
“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满了吗?”师父笑问。
徒弟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