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冷知热
哦,天哪!
跟孩子站在超市门口等家里车。我说渴死了,他说我去给你买饮料;我说天这么冷,不想喝凉的。他转身去了一家快餐店,给我弄了一杯热豆浆。迫不及待地吸了一点,满嘴立即着火一样痛,太烫了。孩子责怪我:那么热也试不到吗?我说太渴了啊。孩子说早知道给你买杯温的了。
许许多多生活细节,可能跟温度关系不大,但是跟冷热却无法分离。
“知冷知热”这个词里,人关心的其实是不冷不热,所以这是个很温暖的词。它的温暖不在于知道自己的冷热,更主要的是担心别人的冷热,实际是“怕冷怕热”的意思。根据出现的场合,隐约感觉这个词似乎不好随便乱用。
小时候,天凉了,偶尔自己找件衣服穿上,妈妈就会夸:看看我这小儿子,知冷知热了呢!听着欢喜,却又隐隐感觉妈妈的失落——关心冷热似乎应该是妈妈的事,自己已经知冷知热,是不是就不那么需要妈妈了?于是就觉得这个词有时候也算不上什么好词。
东北早春时节,早晚气温还是相当低的,融化的雪结成冰,在脚下嘎吱嘎吱地响。被裹了整整一个长冬了,总是急着想脱掉棉衣,好让筋骨松快一点。可是妈妈不让,说“饱带干粮热带棉”,这才在哪里呢?冻坏了可是一辈子的事。小孩子只管眼前痛快,哪里会想到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总是偷偷地脱掉里面的小衣服,被妈妈发现了,少不得一顿批评,强制穿上。所以有时候觉得妈妈所说的知冷知热,似乎只有前两个字有效,特别怕孩子冷着,热倒在其次甚至忽略了,就像所有的妈妈都怕孩子饿着而不担心吃撑。
不小心真的冷着了,又不肯吃药,东躲西藏的。妈妈拿着药片,端着水到处去捉。好不容易捉到了,还要自己先喝一口试试水温,刚刚好才行。她说孩子的皮子娇嫩,容易烫疼。这才是妈妈知热的一面。
孩子小的时候,他妈妈总要先看看天气情况才决定给孩子穿什么衣服,即便是看过天气预报也不行,一定要自己观察。要知冷还要知热,因此几乎所有的孩子似乎都曾抱怨过妈妈唠叨,天气变化多端,世事反复无常,做妈妈的不唠叨才怪呢。
如今,年龄大了,不光对天气预报不太放心,对自己承受冷暖的能力也不那么信任了,出门之前习惯伸手到窗外试试温度,仿佛手才是最可靠的温度计。有时试得也不准,想想啊,人在窗里,整个身体是在家里的,对外面的气温哪能把握准确!知冷知热还有个心理温度问题呢。
2015.12.6-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