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化

(2015-11-26 21:51:19)
标签:

诚实

审美

善念

实用

世俗

分类: 生活絮语
俗化 俗化
哦,天哪!
    有些事儿吧,你不这样说就不行,有些事儿吧,你不这样看也不行,有些事儿呢,你不这样想更不行。那些事儿,可能与生存并无实质性关联,但是你必须假设它们与利益有说不清的纠缠,要不,没人信你,以为是谎话呢。
    朋友说,每天人总要撒一个谎吧,然后再用七至八个谎去圆第一个谎。瞧瞧咱这一天天过的!
1
    朋友电话过来。雅致一些的说:我们“遍插人萸少一茱”呢,过来呗!或者说:“天晚将雨雪”咯,火锅怎么样?粗俗一点地说:说吧,在哪儿鬼混呢?别解释,不跟弟兄们在一起都是鬼混!也有体贴型的:怕老婆了吧?可怜啊,来吧,弟兄们给你宽宽心。更多的是霸道式的:别废话,给你两分钟请假,八分钟走路!
    每当此时,我总要百般忸怩。倒不是怕老婆说话,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了,因为我告诉过她:这男人吧,心里有些东西是别的东西消除不了的,只有酒才能把它融化。
    让我为难的是孩子。小时候他会耍赖:爸,不要去吧,你一整天都没陪我了……长大一点会煽情:去吧,少喝点,路上小心啊——我跟妈妈在家等着你……现在就有些霸道了:不要去!不许喝酒!凭什么把一个晚上时间都给别人!
    是啊,凭什么呢?总要给孩子一个理由吧,是不是撒谎还真有点拿不准。我说: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啊。孩子立即反驳:我还是你儿子呢!我又说:他们觉得跟我在一起很快乐。孩子又说:你在家,我和妈妈更开心!——亲情友情,哪杆秤能秤出斤两?后来只好改变说法:人家曾经帮助过我,总不能过河拆桥吧?孩子不说话了。有时也说:我还有件事儿需要人家帮忙,怎么办?孩子语了。还有的时候说:他们有件事儿需要跟我商量呢。孩子默然也黯然。
    理由是充足了,可心里绞痛:干干净净的友情,为什么一定要涂上功利的墙漆?更难受的是:为什么孩子一听说有事情要处理就不再阻止?干干净净的孩子啊!
2
    跟老师们聊“教育是一种提醒”、“知识也需要种子”,我说今年暑假带孩子去了绍兴,让孩子在鲁迅家里读鲁迅的书,效果非常好。大家都说这办法好,纷纷点赞。
    可是讲完了,我就觉得自己其实挺无聊的,陪孩子出去玩儿就让他好好玩儿吧,干嘛要带那么沉重的任务去呢。孩子也说自己读得很开心、很有收获。可是我想,在孩子潜心于书本的时候,他还有心思去欣赏景色吗?他眼里的“百草园”还是鲁迅心里的百草园吗?在阵雨里听绍剧时,他能把雨点落上荷叶又滚入池塘的景象存入记忆吗?他能从那座古旧的塔影里感受到时近傍晚余霞满天的情绪吗?
    学校组织春游、秋游,孩子们开心得要命,像大人忙年一样准备游玩中的琐琐碎碎,谋划和同学一起走进大自然时的种种细节。可是,一想到回来还要写游记,情绪就像被针扎了个小孔的皮球。游玩要写游记,读书要写笔记,过一天还要写日记……咱们做家长、做老师的哪来那么多任务要让孩子去完成呢!
    接触了多元智能理论以后,心里非常欢喜:从此以后就好了,孩子们做什么都是在体验、在成长,孩子的生活体验、学习收获就丰富多彩了,童年少年青年就能过得有意思了。可是,在我还没有理清楚情感、审美、价值观和知识、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呢,突然就发现骨子里其实我们是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和自悟的,我们希望一切由我们灌输过去,至少是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思“感悟”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要代替孩子们成长啊。
    当活着冒充了生活,时间抢占了日子,实用取缔了感受,便连欣赏也笼上了习得的影子。我们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却忘了“徒伤悲”肯定是“老大”的感受,而孩子们还在“少小”啊,急什么急,就这么热心揠苗啊!
3
    每次到寺庙道观去,看到那些善男信女慷慨解囊、虔诚叩首,心里总是忍不住嘀咕:这又是求啥呢?或许我是小人之心了——肯定是的,我连看到张着大口的“功德箱”都心生疑窦,不知那功德是做给谁的。得申明一下:从内心深处我是亲近佛的,喜欢佛含蓄的微笑、低垂的眉眼、端庄的神情,每次站在佛面前,心里都有一种正气从丹田升向心头,暖暖的、软软的,然后就觉得什么都是好的。
    孩子的外婆曾经在路上捡到一包钱,站在那里等了很久才等到回来寻找的人。她说如果找不到钱人家该多着急啊,说不定两口子还要吵一架呢。听了喜欢,为老人的想法感到自豪。如果她说“好人有好报”,我就不喜欢、不自豪了,因为这是为自己的。所以,在街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会摸出一个硬币让孩子送过去,从来不说为什么要给人家一个硬币,我想孩子一定能从接受帮助的人的表情上、眼神里读出为什么。如果告诉他“帮助别人自己会从中得到快乐”,他肯定就没什么快乐可言了。
    善意是一种心理满足,是情感愉悦,不是理智,不是因果,不是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可是,如果你真跟人家说不为什么,只是觉得这样做是自己的需要,多数要招来怀疑的目光:没有目的?那是为了什么?不为什么是为了什么?所以,好多人做了善事,又实在没有目的,可为了获得世人的理解,还是要编一个理由:助人,为乐。
    教育孩子“莫以善小而不为”,是不是同时还应该教给他们为做点好事找个合适的理由?要不人家不信任、不接受、不理解怎么办?他们总是在质疑和讥讽中,上天赐予的这点善念能坚持多久?
 
    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才需要让一切行为都有一个实用的、为我的理由呢?雅俗共赏、心神合一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呢。
    查了一下下面几个字的解释,觉得挺意思:
    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美,会意字,从羊从大,本义“肥美”;古人养羊肥大为美。
    善,会意字,从羊从言,本义“高兴”。
                                                    2015.11.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雪夜
后一篇:身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