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街市
哦,天哪!
一场大风从北方轰隆隆地开过来,天唰地一下就把脸撂下来了。傍晚下班、买菜、放学的人缩着脖子,战战兢兢的,嘴里嘟囔着:乖乖,什么事啊,这天说变脸就变脸啊!
不过街市依旧繁华,市场依旧喧闹,不管天气怎么变,日子依旧要往下过,又不是没见过冬天。
不光依旧繁华热闹,比平时还多了一些话题,天气。
这才几月啊,怎么一下冷成这样!
暂时的,过几天还要转暖。
坑的了,俺家人出差,就穿一件西服,这不活活冻死了嘛!
你家又到哪里发财去了?
发什么财啊,小孩房子贷款还没还清,老奶奶又住院了,把我活活忙死了。这鬼天!
青菜怎么涨价了?
冷天来了,运费涨了,明天还要贵。
这是东北大米嘛,怎么这颜色!
你用手摸摸,看冷不冷。
怎就买这点就往回走的哎?
小孩放学了,天这么冷——都怪死小江,非要多打一把牌,迟的了!
……
不知道是谁在跟谁说话,不知道说这些话有什么用意,反正话到嘴边了,就随口出来了,有没有人理会也就不管了,抛给强劲的冷空气。一条条大街和一条条小巷都被这种可有可无、可说可不说的声音充塞着,连初来乍到的冷气流通行都有点磕磕绊绊,跟马路上的车流一样。
声音杂沓而充满生活的味道,可是,每个在街市上行走、喧闹的人心里在想什么,谁知道?如果真想听听心声,你会发现原来街市一直沉默着。
是啊,沉默着。你、我和他,其实都是沉默的人。这我早就知道。
那年秋天,父亲突然去世,眼泪还没擦干,家里人就让我到街市去买豆腐皮,好招待帮忙的邻里。我在路上默默地走着,想着父亲去世的事。东北的路是沉默的,两边都是林子和庄稼,很难见到人。在街上遇到一个同学,问我干啥去,我说买菜。他笑笑地问:家里来“趄”(东北话,客人)啦?我答:嗯呐。他说那你去吧,就笑着跑回家去了。那年我十四岁,已经知道有些话不愿意讲出来,宁可放在心里闷着。而且,从那以后,我的话变得特别少。我知道,任何人的路都是沉默的,能听到的,只是自己的脚步声。
陈武老师的小说里写过一个到城里打工的女孩子,被表姐的男人欺负了,从此她眼前的世界凌凌乱乱,她的生活也凌凌乱乱。整篇小说让人看到一个斑驳、真切而又无奈的众生来往的街市。小说结尾是这样的:“于红红茫然地走在大街上。大街上有许多人。大街上还是阳光灿烂。于红红走在人群里,一点也看不出她有什么心思。是啊,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你能看出一个陌生女孩的心思吗?”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我们天天走过的街市,那么多人在身边走来走去,谁能知道谁的心思呢。
公交总站附近生活着一个流浪的老人,已经好多年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大家都叫他疯子,所以从来没人搭理他。我看过他坐在路边吃饭,看过他倚在墙角抽烟,看过他裹着破大衣在树下睡觉,却从来没听他说过话。那天骑车经过那里,听他不知为了什么在大声地骂人,也没骂几句,却带着鲜明的方音。我突然觉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会说话?他也有想法、有情感?他还能记得几乎不用的家乡话?他的乡音、他的情绪让我突然意识到他是一个有生活背景、有情感体验的人。这让我很不适应,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无知无觉的人,是一截自己不会发出声音的木头。可是他却说话了,让整条街失去了沉默。
我们天天在大街小巷行走,在商场、医院、银行出入,我们大声地和熟人打招呼,我们谦和地请别人帮忙或者帮别人的忙,但我们不会像傻子那样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们的心事从来没真正说出过口,我们是沉默的,所以整个街市也是沉默的。
2015.10.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