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心情去看海
哦,天哪!
大海,在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里去看,的确是不同的。所以,每次面对大海总觉得它是一个浩瀚无边的谜。我怎么能知道大海的脾性和内心呢?我在海的包围之中呢,想了解大海,感觉很像井底的青蛙想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宽。
不,我不因为我与大海这样不成比例而自卑,正如我面对大海也正是大海面对我,我难道不够浩瀚、不够莫测吗?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片海,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片海。
曾经那样纯净地面对大海,要求自己只能去欣赏它、喜欢它,连一粒石子、一枚贝壳也不能带走。来到那块礁石上静静坐下,听涛声,看海鸥,等待夕阳铺展在海面上。站在那片小海的边上,看细雨斜风,看水染云色,看归航的渔船萧索地拢岸。坐在高高的崖壁上,看白浪撞击堤岸,看中秋的月从朦胧的大海里湿淋淋地升起,看身后万家灯火。……这样面对大海多少年?三年?五年?或许更长也或许短一些,当我终于又跟随人流来到年少时第一次看海的沙滩,发现那些玲珑的贝壳不见了,晶莹的石子也不见了,只有零星的贝壳陷在宽广的沙里,余下是一堆凌乱的脚印和游荡的食物包装袋。
没有气愤,也没有不安,不同人爱海的方式不一样。但是觉得心痛,仿佛大海遭了劫掠。
记不清从哪一次开始,看到海边的小沙蟹也会堵住它的家门看它惊慌失措地逃窜,看到礁石上的海蛎也想铲几个带走,甚至羡慕那些赶海的人懂得如何从大海里获取生活的资源。心里对大海说:以前把你当成客人,从今把你看作家人。从此很坦然地拎着小桶在海滩上走来走去,虽然只有半桶海水半桶海风,而心境已经全然不同。
大海啊,我要向你索要!索要什么呢?自己也不清楚,像一个初踏社会的青年,渴望从生活里攫取些什么,却又满心茫然。
记得阡陌的一首小诗里有这样的句子,“忆及你的微笑/乍沾枝头花粉漾水里波纹”,我说有了“忆及”,眼前的一切就都变了,染上了“忆”的色彩和味道。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对话中,我突然被自己惊醒:大海千变万化,我也千变万化,这样的排列组合就是大海之谜吧。如此说来,带着目光去看海,或者拎着小桶去看海,其实都是带着心情去看海。
当我知道自己一直是带着心情去看海,大海才真正显示出它的辽阔与无穷,连断石上的纹理、弃船里的苔藓、淤泥上的气泡都显示出它们深厚的背景——深邃的历史和热闹的生命。在浩瀚的历史中,有什么是不应该出现的呢?在纷繁的生活中,有什么是不应该存在的呢?一旦想到事物存在环境的复杂和过程的曲折,人就不会再以自己的标准去掂量别人的理由,也就不再生是非之心,而愿意与一切合理或者眼下不那么合理的事物共处。
“忆及”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语汇。当大海浊浪滔天时,我偏偏忆及当年岸边袅袅婷婷的一株虞美人;当大海落潮枯瘦时,我偏偏忆及曾经带着孩子看海时他稚气的惊慌;当大海平静安详时,我偏偏忆及那些挑灯夜读的酷暑与寒冬……
有了这些深藏于记忆里的往事,大海无论如何都是好的。生活也是好的。
2015.10.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