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新月
哦,天哪!
早上下了一阵雨,把许多人都堵在菜场里了,菜场里顿时热闹起来。如果每个来买菜的人心地都像星星一样闪亮,整个菜场便是晴朗的夏季夜空,星星们在嘁嘁嚓嚓地交换着彼此的心情。被雨封闭在菜场里的空气很浊,让人一时有些愕然:这就是我们要吃进去的东西散发出来的气味吗?
单一的气味即便如鱼、肉、鸡、鸭,尽管腥膻也还能接受,而一旦混合到一起,哪怕是兰、梅、桂、百合,也常常令人晕眩。我说不清其中的道理,但隐隐觉得气味也像人,一群人或者一个人身上沾染了各种人的习性。
好在雨下的时间不长,然后便是一整天的浑沌。
傍晚的时候天空的西南角露出一牙儿新月,在暮霭的笼罩下,泛着微黄的光晕,像一瓣剥得很光滑的新橘。“大二小三,月出一竿”,这是老辈儿人根据月亮判断时日的谚语,意思是农历大月份的初二、小月份的初三,新月出现时的高度大概相当于一根竹竿那么高。按照这种模糊的计算方法,今天晚上的新月怕是已经有点老了,初七八的样子。中秋节又快到了。
前些日子读张晓风老师的散文,知道中国跟月亮有关的节日很多:第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第二个是二月十五花朝,第三个是七月十五鬼节,第四个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第五个是十月十五祭祖节。我们这里似乎少一些,二月和十月的月亮节没有人知道,二月过“二月二”龙抬头,十月过十月初十叫“十月朝”,背后隐含着怎样的习俗不得而知。不管怎么说,每个月亮节都跟圆月相关联是可以肯定的。说来有意思,人类的生存最离不开的是太阳,可是人们更喜欢的似乎是月亮,这已经超越了物质的依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寄托。我一直有个感觉:太阳是物质的,而月亮是精神的,物质在白天追逐,精神则大多在夜晚探寻。
人的一生有很多个月夜,而能在意、能记住的月夜却很少,那必是和人生有着重大关系的:第一次听祖母讲月亮的故事,被父亲的大手牵着踏着月光从远方往家走,窥见母亲站在枣树下披着月色悄悄落泪,拈着一片落叶思念被习俗阻隔的爱人,眺望山影牵挂远在他乡的亲人……月色,永远是一片银白而清凉的思念。
深知月色惹愁,却又不肯关门闭户逃开它,总觉得月光的另一端也有同样的目光。
新月是正在长大的思念,特别是八月的新月。离愁在生长,期盼也在生长。
站在窗口眺望一点一点长大的新月,心绪在结了籽的草尖上摇晃,在开着秋花的树梢上跳荡,在朦胧的山坡上徘徊,再远一些的地方已经被暮色吞没了。一只白色的小狗悄无声息地跑过来,盯着新月看了一会儿,似乎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摇晃着毛茸茸的尾巴跑开了。一列火车轰轰隆隆开过来,又轰隆轰隆地向远处开走了,有几个人会偶尔看一眼今年八月的新月呢?
2015.9.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