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散记
哦,天哪!
孔望山,是本地的一座小山,传说孔子到古郯国学礼时曾乘槎(这里当年是座小岛)至此一游,在山西侧伸出的一条山脊上东望沧海,因此得名。当它还是一座未引人注意的“荒山”时,我便多次登过,为的是去看南坡的龙洞(也叫“归云洞”)和龙洞旁边的龙洞庵。后来寻到了东汉时期的摩崖造像、象石、蛙石和半山腰上战争年代留下的战壕,才渐渐把这座荒山当作文化山来观赏,毕竟儒释道三教有两家在此留迹,况且龙洞附近还有几十处石刻呢。
周末是个好天气,天蓝云白,凉风飒飒,树叶的颜色已经渐渐淡了,而栾树的梢头又挂上了浅褐色的花灯笼……秋味儿在空气中自由自在地弥漫。跟孩子商量:带你去看孔望山啊?是孔子望海处呢。
1
如今的孔望山已经不是当年的孔望山了,游客虽然不很多,但开发的痕迹已经相当重了,让人亦喜亦忧的。
先去龙洞庵。可惜正殿已拆,正在大兴土木,菩萨金身暂居偏殿,不过香火未停,依然有许多人在烧香拜佛。心里突然涌起一阵笑意,不过忍住了。我觉得菩萨挺像一个家庭里的老人,家里翻盖新房,只好就近找个临时住处,顺带看看场地上的材料什么的。
带着孩子一路拜过去。孩子似乎觉得小庵里的佛像没有其他庙宇里的壮观,或者觉得环境很乱缺少庄严的氛围,不肯跪拜,只是双手合十,微微鞠躬。没敢问他,怕他口无遮拦,乘机扯出一堆浑话。一位老者说:给菩萨磕个头吧。说完自己跪下示范。我从不讲究这些,我相信菩萨遍行人间,哪里会专一呆在寺庙里,要磕头,随处都可以。
机器轰鸣,开发让佛也不能清静。一大群妇女在西厢檐下叠祭祖用的“金元宝”,不知为什么跑到庵里来做,祭祖似乎应该源于道教的万物有灵。好在佛教是包容的,不排斥任何精神依托。
2
象石在一片比较平坦的山坡上,比一间房子还大,不知是从哪里滚落下来的。被汉代什么人看到了,稍加斧凿,一头肥壮的大象从此立在那里,风风雨雨几千年。令人不得不思量的是,一块浑然的石头,雕琢成什么都可以,怎么就看到这块石头里藏着一头大象呢?人的眼光总是独到的。
蛙石在山脚边的草丛里,也是一块浑圆的石头稍稍雕琢一下就成了。找蛙石的路上,孩子跟他妈妈老远看到一块翘起的石头,用手一指,说在那里,及至走近,发现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哈哈大笑。其实如果有人敲打一番,里面肯定也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只是还没有人把人的灵性赋予野石而已。
东汉摩崖造像在一处纹理凌乱的山岩上,刻的是一群佛像,似乎是在讲述一个佛教故事。当年未加保护,人可以走进石刻里,看得到很小的佛像。古代这里还是一座小岛,从别处陆地过来已不容易,竟然还在石头上刻出许多图案,真不知要花多大功夫,想是发了很大的心愿。
3
孔子望海处的三座石像是近年才有的,不知是哪里的石头雕刻的,想这石头一旦被赋予文化、和精神,就有了另外一种命运。
我问孩子:猜猜,孔子两边的人是谁?孩子小学时就读过《论语》,对孔子有一些了解,说肯定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路。我提醒他根据人物的性格判断,他一下就指认出来。因为颜回好学,所以臂弯里捧着书卷;而子路性格豪放,动作的幅度比较大,右臂高举,似在跟孔子讲着东海的浩瀚苍茫。我们站到孔子像前也向东看,想从孔子的视角俯瞰山下,近处是一片片楼房,远处是平整的良田,再远处就是花果山了。
孩子嘀咕一句:沧海桑田了。这是一句很沧桑的话,可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很有点少年不识滋味的滑稽。
想起一本书里的的一个小故事,拿来讲给孩子听:说是孔子在此观沧海,突然看见海边的招潮蟹——本地叫拉腿虾,两只螯右大左小——产生了无限的感慨:郯国真是知礼啊,连海里的虾都向我们举手致意。受了圣人的夸赞,招潮蟹们不好意思放下右螯,至今还这么高高地举着。因为经常使用,右螯变得特别粗壮。
孩子听了笑笑:编的吧?当然是编的,可是这个故事多有意思啊。游玩大多是眼在风景,心在自身,从风物中反观内心才有趣味。孔子一个玩笑便点出了审美的真谛。
4
山上还建了CS,孩子想去玩儿,可是时间不够了,于是改坐滑板车下山。几百米长的滑道沿着山北坡蜿蜒而下,一直把我们送到进山时的东门。孩子第一次玩这么长的滑道,高兴得手舞足蹈,不知如何体验才过瘾,结果在一个急弯处滑板失控,吓得大喊大叫。我停下滑板车,回头冲他笑:来吧,撞我!咣,他的车撞在我的车上,才停下。
回望小山,它又隐入橡树、松树丛中了,一切平静如初,如果不是走进去,它也不过就是大海遗忘的一座小岛,可是走进去,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我说:还有几处好玩的地方,都让滑车给绕过去了。孩子说:下次再来嘛,家边儿上的风景就要留下一点慢慢看。他倒是蛮达观。
2015.9.13-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