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师还不认识你呢
哦,天哪!
十年前到厦门谋生,依然做教师,是一所民营学校。还接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已经很多年不做班主任了。
学生报到前,学校把学生名单和一些档案资料发下来。老教师(其实我也是老教师)告诉我:对着照片好好看,把孩子们的情况弄清楚,争取见到孩子一口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能说出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我想象着,如果当年我的老师见到我第一眼就叫出我的名字,我该多么惊喜啊——老师认识我!(我们是熟人了。)
在到厦门工作之前,我做过一个区的教研室主任,经常陪我去学校调研的是一位老前辈。老前辈的记忆力惊人,能一口报出每所学校和所有领导的电话号码,我常常把他当成电话号码查询台。全区老师他几乎都认识,熟悉的还能说出老师的毕业学校和家人的情况。有一回,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跟他打招呼,他说你不是谁谁谁的女儿吗?你家先生在什么什么单位,你叔叔家的孩子考到哪里哪里的大学去了……女教师愣愣地听着,然后吐吐舌头,转身跑了。
我在边上听着,一方面佩服老人家的记忆力,另一方面也觉得挺不舒服:人总有自己的隐私,即便算不上隐私,也不愿意别人把自己背后的事儿了解得一清二楚,自己像赤条条地站在别人面前一样。就管理或者教育来说,这是不是信息多余?私人信息是用以建立私人关系的,在工作中使用私人信息应该有个限度,否则便是信息使用不当。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只限于跟教育工作有关的内容,虽然也会有一些渠道输入其他信息,比如某生的家长为人如何、某生的什么亲戚是什么职位,也只是听到而已,不入心,更不让这些多余的信息影响我对学生的判断。因此,我拿到学校提供的资料以后,只是努力把学生的照片和他们的名字对应起来。
报到在一个大厅里进行,十个班和报到台一字摆开。学生陆陆续续由家长陪着来报到。
隔壁的老教师果然水平不凡,和学生、家长聊得很是熟络,连学生中考成绩分布情况、学生在初中时的表现都说得明明白白,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家长跟老师的距离,学生很踏实地留在老师身边,家长放心地离去。这样的开局,对班级管理和家校关系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羡慕不已。
我没能或者说不想记住这么多信息,只好拿出语文老师的看家本事,现场忽悠:不错不错,小伙子一看就很机灵!小姑娘很文静,说话声音再大点就好了,要不上课发言老师听不清。……我不知道家长对我的表现是否放心,反正孩子是交给我了。
新生报到,家长都要向老师拜托一番,介绍的大多是孩子的不足,希望老师多包容、加强教育——当着孩子的面;一些学生也会介绍自己,说的也大多是自己的不足:老师,我数学成绩很烂的。老师,我脑子很笨。老师,我在初中不听老师话,以后我改正。……孩子们嗫嚅着,不安着。我突然有一种揪心的感觉,站起来,拍拍学生的肩膀,哈哈大笑:你看,老师还不认识你呢。以前的你是什么样,老师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只想看你以后的状态。我这样一说,学生似乎一下子轻松了,有的低头一笑,有的站直身子说:好!然后一溜烟跑走了。
学生的信息大多来自两个渠道:一是他们自己填写的各种表格,二是原来学校的学生档案。他们知道自己填写了什么,却不知道学校提供了什么。因此,大凡在原学校有些不足的学生,都会把过去的信息当成思想包袱。试想啊,谁能没有点不足呢,谁能没惹过别人心烦呢,谁规范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呢……因此,第一次见面时,孩子和家长的“检讨”,意图似乎并不完全是与教师合作,也不完全是表示谦虚,多少带点“坦白从宽”的味道。我闻出了这种味道,所以感同身受地觉得心疼:孩子都是在“试误”中长大的,难道我们要让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成为孩子的“污点”和家长的精神负担?
就算学生对自己的档案有足够的信心,就算以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完美,过早地形成印象也跟不完美的评价一样可能导致“首因效应”、“刻板效应”,不利于老师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真实的判断。如果学生知道学校给自己的评价如此完美,会不会产生自满心理?即便他们心智非常成熟而不致自满,可是他们在新老师管理下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果新老师淡化一些学生“过去的辉煌”,则会引发他们的表现欲,努力地展示自己美好的品行与特长,这种“不问过去”的策略,给了学生清空自己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产生“重新树立形象”的动力。
“孩子,老师还不认识你呢”是老师对学生的一个承诺:看看,老师这里没有关于你的多余信息,你是一个全新的学生,可以自由发展。我认为这是教师获取学生信任的一种更好的方法。不过,这句话出口时,可能跟学生的期待有很大差距,因而让学生觉得很冷漠,甚至觉得老师不好接近,但是这句话给他们留下的反思、调整、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却非常丰富。只要老师配以真诚的表情、语调、手势,与对话学生保持恰当的交流距离,是可以化解语言本身的生硬的,甚至还可以让这句话显得坦诚、随和而且幽默。
2015.9.10-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