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
哦,天哪!
月亮是不是只能从山的缝隙里升起?虽然生活在海边,也知道“海上生明月”的名句,可是印象里,月亮总是从山头与山头之间升起来。月圆之夜,四周显得比平时更昏暗,静静地、悄悄地,月亮就从山的剪影的缺口里露出一个牙儿,然后长成扇形,长成一个不太规则的圆,最后就圆了。圆了的月亮崭新崭新的,像小时候玩“捉老鼠”游戏时,用镜片照在灶屋里墙上的光。
小时候是很傻的,以为月亮升起来,光就全部照到这边来了,山的那一边像突然拉灭了灯,变得特别黑暗。那时心里会特别不忍,甚至很同情山那边正在捉迷藏的孩子,心想:月亮就停在那条缝里吧,让山的两边都有月光。后来知道月亮从山隙里爬过来,那边依然是有月光的,只好在心里傻笑,却也并不感到小时候的想法多么痴愚——美好的东西大家都有分儿,不是更好吗?
月亮照在山的这一边,也照在山的那一边,不能同时看到,单是这么想着,就觉得很开心。
那年深秋去北岳恒山,下山到悬空寺天色就朦胧了,到处阴森森的,那些峭壁都变成了张牙舞爪的魔怪。后来在山尖上长出一片月亮,那么小,像一颗珠子镶在巍峨的山尖上,月色把陡峭的山崖变得柔和了,才渐渐发觉夜晚的山腹里明暗是那样丰富,连山鸟的叫声也不像黑暗中那样突兀,宛如一声怒吼,它长出了一缕悠扬的尾音,像安慰。及至车子从这个山头绕到那道山谷,月色一直融融地跟着,才知道“月亮走,我也走”有着别样的意味,或许说“我在走,月也走”更确切些。当时刚换工作岗位不久,感觉困难环伺,看了那晚的山和月,不知怎么就觉得其实一切都没什么,心情在月色里平静下来——那么险的山,那么深的谷,月亮都能找到我,而且一路相随,有什么麻烦事儿不能走出一条路来?
那时山高月小。而家边的山大都比较平和,月亮似乎也不用奋力攀援,因此走出山隙时显得更加圆润、更加饱满。一棵虬曲的山松会很清晰地显露出来。这也很有意思:一条绵延起伏的山脉本是由许多山头叠加而成的,谁也不知道那棵老松长在哪座山头上,即便知道,白天里谁又有空闲去观赏呢,而且所有草树都呈现在阳光下,远山上的一棵老松也只能掩藏其中;可是在月亮的映照下,它的苍劲的干、屈曲的枝,如此清晰地投射在我的目光里,怕也也投射在天幕上吧。月光忽略了山的全貌,却放大了山的细节,而山也增添了月光的内涵。山和月如果不能明暗相映、虚实相生,彼此都会显得逊色很多,那就可惜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如果再有水加入山与月的呼应,一定会更加丰富而灵动吧,那就得另选地点去看山月了。我知道山的后面是海,想来一定气象万千,可惜从来没在晚上去那里,更没在有月的晚上去那里,不知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怕是站到海边看月,山就在人的后面了。世事难全。不过,这给以后的探寻留下了很广阔的空间。在这无月的夜晚,我且用稀疏的文字,记下曾经见过的山上的月和月下的山吧。
2015.8.7-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