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林里少野花
哦,天哪!
从小在东北的老林子里钻来钻去,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杂木林里各种野藤、野草、野花特别茂盛,缠得人无法行走,而松树林里则非常清爽,厚厚的松针像棕床一样柔软,散发着浓郁的松节油香味儿,只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长出几丛小灌木,野花几乎没有,肥厚的松蘑却随处可见。我当时想,大概松树林多是人工林,所以那些野草野花不敢冒然打扰这些人类宠爱的贵族吧。
后来走过了更多的地方,像四川、海南、福建、内蒙古大山里的原始森林和多处森林公园,凡是松树林里,野草野花也都稀少,而松树林外则绿草连天、野花遍地。这恐怕就不好用谁先来谁后到来解释了。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松树林里不适合其它植物的生长。
植物生长需要三个重要条件,土壤、水分和阳光。松树林里不缺土壤和水分,缺的是阳光。
曾经跟随孔老夫子非常推崇松树的挺风傲雪、经冬不凋,觉得那是一种高尚的操守、坚忍的气质、傲岸的人格。曾经追随一些文人壮士,把那些豪言壮语、诗词名句叫得震天响:“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在秋天里,柳树的叶子慢慢地落了下来,其他树木的叶子也慢慢变黄飘落下来,可松树似乎还陶醉在绿色的世界里”……曾经,我也陶醉在一个个概念垒砌的城堡里,不肯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的世界。
如今看懂了树与树、树与草、树与花,反而觉得心胸是如此之褊狭与固执——为什么自己高耸入云、密不透风,却容不得一棵小草、一朵小花接住一缕生命的阳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曾经是一句很流行的戏谑之语,是不是也真实地反映了人心的拥堵与无奈?
渐渐喜欢那些落叶知秋的树木了。那些婀娜的柳树、质朴的白杨、苍虬的梧桐,它们在夏日舒展枝条和叶片,让额头被阳光烤得嗞嗞响的行人找到一片清荫,让飞倦的小鸟掩起自己怯弱的身形,让熬过黑暗的蝉自在地高声鸣唱。而到了秋冬,它们卸下华服,收起生长的锋芒,让阳光穿过疏朗的枝条在大地上书写,让霜雪透过写意的空间到落叶枯草上作画,让人的目光穿越杂乱的生活去仰望生命的蓝天。那是怎样一种豁达胸怀、怎样一种通透智慧啊!
追求恒久几乎是所有人的祈愿,可是如何达到这个愿望却有很大差异。有人生儿育女,追求香火绵延;有人炼丹修行,追求得道成仙;有人远离尘嚣,追求清静自适;有人建功立业,追求名垂千古;有人著书立说,追求精神永存……然而,在与时间的较量中,人或者人类永远不可能胜出,我们似乎只能在空间上寻找自己的出路——让出一条道来,让一切可以生者生存,让一切可以发展者发展,让一切可以繁荣者繁荣,我们只要用慈爱的、欣赏的、鼓励的目光去面对一切,在万物的永恒中葆有自己永恒的爱意。真的,有了广博的爱意,怎么着都是好的。
这样想着,天地瞬间明亮起来,世界瞬间疏淡起来,松林与野花也便各安其所了。
2015.7.29-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