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是相遇,教育即提醒

(2015-07-29 22:59:28)
标签:

孩子

小书

相遇

生活

提醒

分类: 教育心得

学习是相遇,教育即提醒 学习是相遇,教育即提醒

哦,天哪!

    本地一所小学编印了一个小册子小学生6年要完成的60件事》,放假之前学校举办了一个家长、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向家长赠发了这个小册子,希望有些家长能够根据小册子的提醒,为孩子安排好假期生活。或许是出于礼节,抑或出于对我一些关于教育的感想的认同,特意安排我做一个发言。说真的,对家长的培训问题我早有关注,知道这是当今教育走出困境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理论探讨,所以只好根据自己做家长的体会进行了一点交流。现在把发言的内容整理在这里,或许能对更多的家长起到提醒的作用。

    还要补充一句:今年暑假我对孩子的旅游安排和以往不同,具体做法和体会在游记里已经写过了,这种安排某种程度上也是受了这本小册子的影响。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下午好!

    刚才刘校长已经把这本小书的编写背景和意图讲得非常清楚了,我就作为和大家一样的家长,简单谈谈自己对这本小书的理解吧。

    1.知识也有种子。这些小种子是如何植入孩子的大脑的呢?所有的教育理论,从根本上讲,其实就是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目前人类大脑还是个谜,还不能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但是专家分析人类智慧形成过程的结论是可以作为参考的。他们说人类在长期接触环境过程中,发现了石头“坚硬”这个特点,可以用于敲打;又从长期砍砸过程中发现了“尖锐”、“锋利”的特性和石头的形状有关系,于是学会了选择和制造。这里包含着一条教育原理,即孩子的学习首先应该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外界的刺激学会判断、选择、加工和创造。事物一旦和概念相遇,就会促成智慧的飞跃。教育与古人摸索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育是把前人形成的概念用以提醒孩子们认识事物。

    试想啊,如果孩子连雪都没摸过,我们给他讲雪的形成、形状、物理特征,他们理解起来该有多费劲!让孩子与生活相遇,与未知相遇,就是我们撒播知识种子的一种方式。这本小书,就是对实践和学习相结合的规划,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播撒知识的种子。

    2.学习是生活的需要。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生活才是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我们的目光要远大,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个字、某道题目上,不能停留在某次考试成绩上,甚至不能停留在文化成绩一个方面。曾经看过一幅漫画,画的是两个老农面对一头刚刚长大一些的小牛的争执:一个说,它不会耕田你让它下地有什么用?另一个说,你不让它下地它怎么学会耕田?

    中国有句古话叫“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做和学的关系。行和读谁先谁后呢?曾经有过争论,其实没有必要,完全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同时实施。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未来生活的拓展与提升,它不应该取代孩子当下的生活。不要把学习和生活割裂,更不要把二者对立,让孩子在生活中,让学习也在生活中。

    你想啊,如果孩子从来没有钓过鱼,怎么可能试着想象鱼是怎么想的呢?怎么能够根据对鱼的生理和心理的推测采取对应的措施呢?让孩子与实践相遇,在相遇中产生情绪、情感、困惑和需要,可以促进他们产生探索的动机。这本小书提醒我们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产生怎样的求知的需要,可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动机。

    3.学习过程就是和问题“相遇”。我们每天在街上碰到那么多人,有几个会引起我们注意呢?可是,如果老板跟你说,“你今天的工作就是到街上去找一个十二三岁、左边脸上有一个黑痣的小男孩”,我们可能就会对这一类人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就是“提醒”。

    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不能代替孩子学会什么,我们所能做的事不过是“提醒”而已,提醒孩子这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解决它有什么价值、可以用什么思路加以解决,剩下的事情孩子自己知道该如何去处理。

    曾经带着几个孩子到野外去观察,目的是回来以后写一篇作文。大部分孩子东看看西看看,觉得实在没什么好写的。于是我开始提醒:谁知道跟芦苇有关的诗文或者典故?孩子们便开始在心里搜索了。我又说:记不起来没关系,你可以根据芦苇的特点编一个小故事或者几句小诗。孩子们开始观察它,思索它。过几天我再问他们关于芦苇的问题,他们知道得比我还多,因为他们回来以后查阅了相关资料。

    张爱玲有篇文章叫《非走不可的弯路》,为啥我们知道是弯路还是要让孩子走呢?那是因为这段弯路上有他们成长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要急于告诉孩子是什么,而要让他们去遇到困惑、困难、困境,并在解决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因此,这个小册子是一个开放的设计,只有项目,而没有活动规划,活动规划要让孩子来设计,这才真正体现了这本书的宗旨,“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课程”。

    读了这本小书,我发现我也还有很多事没带着孩子去做,后面一定要认真给孩子补上。谢谢这本小书,谢谢刘校长和她的团队!

                                                         2015.7.3(29日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佛像脚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