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一声叹
哦,天哪!
书架早已满了,后来的书只好硬挤进行列,或者平放、堆在格子里。心里觉得很对不起这些后来的书,觉得所有的书都应该站立。
每本书都有跟我相处的经历,都是以作者为窗口的一个小世界——我曾想把一个个小世界汇集起来,就是一个纷繁的大世界了,所以明知有些书可能不会再读,却也舍不得丢弃。
可是这怎么行呢,要有源头活水来,只进不出恐怕很难。只好背着手在书架前逡巡,把那些应景的书提溜出来,把那些对我影响小的书往角落里挪挪。每拿出一本书,仿佛都能听到一声轻叹,或许是那些被挤得太久的作者舒展了一下腰肢:啊,终于可以像一本书的样子站在这里了,而不是一堆旧纸。或许是被我打入另册的作者的一声惋惜:唉,没想到这扇窗口从此被关闭了。
很多书里讲的是什么已经记不得了,但是打开目录一切都又复活,这便是书的魔力。有的书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语句:“早期人类相信必然性——命运,后来逐渐倾向于偶然性——运气”、“一种旷远的沧桑,一个月蚀的年代”、“历史是由阶级斗争和男女斗争双引擎驱动的,所以它从来不曾停止运行”、“不动声色可以是一个强者的姿态,可以是一个弱者的姿态,可以是一个愚者的姿态,也可以是一个智者的姿态”、“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可是,这些语句在表达什么?用铅笔划出它们时我是怎么想的?再精妙的语言,离开它所依存的语境,也会变得平庸甚至失去意义。当我的手指像梳齿一样从那些文字间划过,不能不和书页一同轻叹:人与文字的邂逅,和与一缕星光相遇、与一朵小花相遇、与一条波纹相遇有什么区别呢?擦肩而过,谁还肯回头?
有些书已经很旧了,但是依然视为掌上明珠,因为它们曾经震撼过我、改变过我,它们告诉我为什么有些人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为什么中国人年龄再大父母也要从“吃”的角度表达疼爱,为什么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蓝色……现在我不敢说这些判断和推理都是正确的,但至少我曾经非常相信。再次翻开书页,我们相视而笑,仿佛我们突然又回到了我懵懂轻信的年龄,彼此逗乐。如今我老了,而书只是旧了,生命的语境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可我们依然在一起,说着同样的话,只是话里的含义已经不同于以往。
所有的书,都是作者一声叹——有所发现时的惊叹,无所适从时的慨叹,身有所安时的轻叹,心无所归时的悲叹……原来我一本一本领回家来的,竟然是一组高低轻重的叹息啊,它们发出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境遇,在我的身边重组成一首宏大的歌曲。不由想起卡洛儿的哼唱:
呣~呣—呣呣~呣—呣~呣—
呣~呣~呣呣~呣—呣~呣~
呣—呣~呣呣~呣—呣~呣—
唱的到底是什么呢?一种情绪,或者只是一串轻叹吧。歌名儿叫《秘密》。
2015.7.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