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夜
哦,天哪!
今天是端午节,昨天是端午前夜。端午前夜,窗外电闪雷鸣,雨脚像天上甩下的长鞭,抽打着地上的万物。可是,今天却晴了,晴得干干净净,晴得清清爽爽。
网上关于端午的信息带着粽子的清香纷纷扬扬,有说端午是纪念伍子胥的,有说是纪念曹娥的,当然,最传统的还是说纪念屈原投身汨罗江的。不论主人公是谁,都与水有关,都与一场悲剧有关,只是有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有的是命运悲剧,而有的是社会悲剧。因此,面对所有端午节的祝福语,都轻轻回复“粽子节快乐”——端午节,是不好快乐的。
喜欢屈原的楚辞,那些香草美人,跟我洁净为美的想法相通相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读大学时我还不懂屈原,可每每读他的这些诗句,都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喜欢屈原的“美政”,君明臣贤,百姓拥戴,比那些费尽心机的霸道、王道或者逃避更温暖、更馨香、更坦荡。所以,应该好好写一篇与屈原有关的文字,虽然不敢和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贾谊的《吊屈原赋》放到一起,但是那点心意也没什么分别。
可是,我却无法再对这个传统节日多说什么了,因为屈原已经远逝。让我无法释怀的,是他投身汨罗的前夜。
那个五月初五的前夜是个什么天气?也像今年这样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吗?屈原指天斥地、高声吟咏他的《雷电颂》吗?不不不,那是郭沫若的屈原,我想象中的屈原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人,那是一个峨冠博带、玉佩长铗的君子,是一个端庄洁净、锦心秀口的大丈夫,是一个满腹经纶、忍辱负重的贤臣,他怎么可能声嘶力竭地狂吼呢。
好心的郭沫若还给他安排了一个红颜知己,叫婵娟。也许我是个很没出息的人,依我的心理推测,如果真有那么一位女子能够理解他的理想,时时安慰,我想他可能不会如此决绝,怀石赴死。被攻破的楚国固然是屈原的国,难道国破山河也不在了吗?百姓也不在了吗?如果他的政治理想仅仅局限于自己是楚国的贵族,仅仅寄托于昏昧的楚国国君,实在是有点狭隘了。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婵娟,应该能够提醒他:看远点,再看远点……可惜,被放逐的屈原身边没有一个能够理解他的人。那个劝慰他的渔父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让屈原放弃生命可以,怎么可以让他放弃洁白的操守呢。
沧浪之水,至今悠悠。清乎?浊乎?
资料上说,屈原赴死的前夜,吟咏的是《怀沙》,那是他的绝笔。他再一次审视了当时的社会,反思了自己的人格,发现真的没有妥协的余地,“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那么,从容赴死吧。
端午的前夜,屈原已经作出了死的决定,很多很多年前的今天,那个流芳百世的伟丈夫,是清醒地走向死亡的,而不是激于义愤的情绪冲动。这才是他的惊人的行为、醒人的魅力。“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世间稀缺的不是那些不惧死亡的莽汉,而是这种怀瑾握瑜的义士。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而读他的诗句依然余香满口。他的灵魂不在龙舟,不在香粽,不在五彩丝线,而在木兰、秋菊、杜衡、芳芷、流夷、桂花……这些香草依旧年年发芽,年年散发芳香。
2015.6.20(端午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