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的出“我”之境

(2015-06-09 07:21:37)
标签:

作文

出我之境

他人的看法

普遍意义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写作的出“我”之境 写作的出“我”之境

哦,天哪!

    思考作文深刻性和普遍意义的时候,一直有一个词语在大脑里徘徊——“超我之境”,想表达的意思是,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上,还应该代表别人说话,特别要代表读者说话,要能反映一种普遍的心情、感悟、成长。后来还是选用了“出我之境”,因为“超我”对于学生来说有点深奥,而从有“我”之境走出来,把目光投向更开阔的关注面,似乎比超越自我更容易理解一些。

    前面讲过作文的有“我”之境,即作文应该有关于“我”的语言行为的描写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的反映。那么出“我”之境则强调文章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不能只局限于个人,而是代表一类人,或者说文章的情感、主题要能够获得读者的共鸣或者争鸣,具有人生层面的讨论意义。

    咱们还是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谈吧。先看今年一位高三学生备考时的一篇习作:

吾心安处是吾乡

  自从我为学业从乡下搬进城的第一天起,我一直深信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身体一直在城里行走,出走的心却从未动摇。
  城里,白昼与夜晚的藩篱已被拆除,人造的光与声犹如一支支注入体内的肾上腺激素,使城市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它不知疲倦地手舞足蹈,旁若无人的喧哗躁动,无孔不入地翻墙入户。这才发现城市竟是一口沸腾的大锅,它不能给我一张安静的床。
  正如追求“稳稳的幸福”的陈奕迅渴望在不安的深夜,能有个归宿。我有时也会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望向远方,却觉得自己无家可归。家,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也许从我出生时起,根就扎在那片土地里了,我时常怀念自己乡下的家,一个能让人安静休憩和安心思考的地方,一个能让人放下疲惫带着轻松的灵魂重新上路的归宿。我觉得,那片土地就是传说中的息壤。
  而莫言却感慨道:“记忆中的高密早已回不去了。故乡,只在想象里存在。”
  为此,每当得知有机会回乡下老家时,我都不禁感到由衷的喜悦,忙活着收拾这收拾那,不亦乐乎。却又在临走前犹豫不决,扔下背包,“要不下次吧?”
  我怕回不到故乡,可我更怕回到的不是故乡。
  千百年来,农民是一棵草一棵树,从土里生出来又长在土上,现在的农民却大量地从土地上出走了。农民们为自己寻一份归宿,游荡于城市街头的劳务市场,他们是被拔起来的树,根部的土在经济的洪流里抖涮的干干净净,这树能移活在别处吗?
  乡下的人认为城市可能才是自己的归宿,而从乡下来到城市里的我却又将乡下视为自己的根。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却想冲出去。”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地寻找的归宿,难道真如皂泡沫般五彩缤纷,却只可远观不可触及吗?
  苏轼曾向一位为自己沏茶的侍女问过类似的问题,侍女却道:“吾心安处是吾乡。”说得多好!
  也许,不管人身在何处,心安处才是真正永恒的归宿吧。于是我又在想:究竟什么才能让我心安?

    拿到这篇习作以后,觉得小作者的自我融入写得相当不错,有独特的体会和自我感悟,“有我”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可是又总觉得还只是站在自己的圈子里看问题,即便是对农民工问题的看法,也还是自我视角,没能突破“自我”对主题高度的制约。而文中引用莫言的话,又让我清晰地看到小作者有着强烈地走出“自我”的愿望,只是不知道怎么办。

    不由想起杜甫的诗歌,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由自己的遭遇、感受推及对他人理解、同情的典范,也是杜甫被誉为“诗圣”的原因所在。于是,我试着梳理小作者的思路,在事件和浅层感悟的后面加上几句话,或者改动某句话中的一些词语,即文中加线的词句,企图使文章具备这样的格局:自我经历和感受+普遍意义的阐发。

    虽然我的修改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却渐渐明晰起来:

    1.从写作实践层面讲,每个事件或者细节叙述过程中或叙述完毕,阐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感悟,进而把这种感受、感悟向更广泛的人群迁移。

    2.从运思策略角度讲,对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别人可能是怎么看的?可以正向引述名言名句,也可以反向引述,可以引入一个典故,也可以插入一段往事,通过对主体事件的扩充来增加文章的厚度,借引用、别人的评价来深化自己的思考。

    3.从思维拓展层次讲,可以与以前阐述过的“三人原则”(人行+人心+人性)相结合:“人行”是指人的行为,包括行动、语言等表现出来的具体内容,这是对人生表层的观照,写作方式大多是叙述和描写。“人心”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这是指向人生的精神层面的,即探索行为产生的动机,写作方式大多是心理描写和抒情。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它是人的思想感情形成的文化背景,是人的言行、情感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人性标准等的吻合程度,写作方式大多是抒情和议论。

    写作的有“我”之境追求的是内容的丰富、情感的真实和纠结消解的现场感;写作的出“我”之境追求的是主题的深刻、读者的共鸣和文章的普遍意义。所以,两种写作追求必得统筹兼顾,才能使作文更好地实现承载主题的“实用价值”和引起共鸣的“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

                                                    2015.6.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理发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