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学生少年时
哦,天哪!
昨天晚上,突然被空降到一群学生中间。二十年前,他们十四五岁,读高一,我是班主任。
活动是一位军人学生组织的。我有好多弟子在部队工作,不了解他们是否有保密的要求,所以只好不提姓名。头一天晚上,我的学生打电话给我说:老师,我们十几个同学聚会,请您参加一下吧。那还能不去!我不见他们已经二十年了。当年教完他们高一,就被学校调去教高三,接着又调到教育局,手里连他们一张照片都没有,还能认出几个呢?
昨天白天就在头脑里回忆,希望能多找到一些印象,见面可以多认出几个来。可是没什么效果,回忆里都是陪他们走过的那一年的生活,好多孩子的印象已经不能准确地找回来了。就是这一年的生活,也已经被许许多多学生的影子冲乱了,这一届的和那一届的混在一起,这个班的和那个班的撕扯不开。
能确认属于他们的只剩下几件了:秋天,带一群孩子骑车几十里,穿越海堤到一座海岛的背面去看海,去看海蚀崖,弄得满脸尘土;如今那里已经是很有名气的风景区,门票挺贵的。春天,包了公交车带他们去爬孔望山,看将军崖石刻,到一片山窝里的“沙漠”奔跑。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当时他们才多大呀,万一出点啥事故,我怎么向他们父母交待。所幸那时我也年轻,还不到三十岁呢,如果是现在,可能这点往事都留不下来了,而这对孩子们的学生生活来说,是很特别的记忆。其余的呢?有孩子家里出点状况,家长请求支援的;有和我的学生一起去参加市里演讲比赛,学生得了第一名,而我自己差点儿扔台上的;有男生抽烟被我抓到的……仔细想想,能清理出来的事儿也还不少呢。
可是他们记忆最深的却是我上的晚自习。我毕业第一年带高二,后来一直带高三,他们是我第一次带高一,下狠心要把他们教好,晚自习时就把现代汉语知识拿来讲,担心他们听不懂,大多放进一些故事里讲解或者编成一组小幽默,他们常常听得哄堂大笑,惹得其他班同学伸头探脑。
大班长亲自开车来接的。一进门就被围住了,他们肯定以为老师一个也记不住了,纷纷自我介绍或者互相介绍。是吗?是那个孩子吗?没法描述当时心里的压力,眼前站着的是一个个成熟的男子汉和……和“女士”,而我却要回到二十年前去寻找他们的样子,探寻眼前这个人的信息,要穿过一段长长的雾一样的岁月,太难了。但是我必须快速作出反应,否则他们该有多失望啊,老师连学生都记不住了,当年还是班主任呢。
到底是长大了,他们很能理解老师的难处,纷纷讲起当年发生过的事情,给我提供回归的线索,我就沿着这些线索慢慢地往回走,一个一个人名字、当年在教室的座位、说话的神态还有字迹在慢慢复原,甚至还记起不在场的同学脸上什么位置有颗小痣。
酒喝得空前热烈,他们一个一个过来敬酒,大杯大杯地喝,却不让我喝多,那神情,真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暖得我眼里不停地发潮。在多少酒场上,自己要拼命地喝,为气氛、为关系、为那些缥缥缈缈的友谊。在孩子们面前,竟然受到这样的照顾。一时间,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相隔的二十年经历,纷乱地涌起,让我无法确定自己究竟在哪个时间里。
突然间找到这么多学生,真有点暴发户的感觉,不过聚会还是要到结束的。他们让我讲几句话,我竟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感谢的话太假了,祝福的话太飘了,希望的话太空了,最后竟然变成了一番叮咛:都是有事业有家庭的人了,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家人,好好珍惜同学之间的缘分。不能再说了,他们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我不想把自己从坎坎坷坷里淘来的情绪传染给他们,但还是要交待,如果他们遇到什么事儿,招呼一声我就到。他们一定会遇到一些难题的,因为我也从那个年龄走过来。
后续的联络就交给手机了,整个微信群里像开锅了一样,那些没能到现场的,在外地的,在外国的,一片问候和吵闹声。今天我有个外出工作的任务,手机一直关着,回来打开一看,乖乖,两千多条信息啊,有的人几乎就没睡觉,一直在聊以前的事和现在的生活,在相约聚会的时间。
除了血缘以外,最真诚的感情是同学和战友。老师和父母是一样的,都期盼孩子好,如果哪位老师宣称这辈子没有学生超过自己,那就不是老师了。这是我曾一直跟我所有的学生讲的话,这次又讲了一遍。
2015.5.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