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师专业成长的财富

标签:
学生思维意象教学问题 |
分类: 教育心得 |
哦,天哪!
引言:教师就是研究者。教师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发现、研究、解决问题。
一、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1.教学内容:知识的特点与学习思维的对应性--思维图式
例:
(1)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阅读教学,很多老师从字词入手,先解决语言问题,再解决段落大意、文章主题、写作特色;而我觉得“整体感知、局部鉴赏”更简洁一些,即让学生把课文叙述和描写性内容归类清楚,再把对应的抒情和议论性内容梳理出来,这种“散文阅读二分法”学生很容易掌握,比琐琐碎碎的讲解效果好。
“理解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这个能力点,我在示范以后概括成三句话,“一看位置(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二看性质(叙述描写类还是抒情议论类),三看指向(与全文或局部的关系)”,比给学生讲很多例子省时间、易迁移。后来我把这种做法概括为“关键词教学法”,也就是探讨一个问题,最后一定要给学生总结出几个简单易记的关键词。
(2)诗歌分类鉴赏
①送别诗——主要意象:文题(送、赠、别),柳、酒、歌、长亭短亭、灞桥、南浦 情感要点:离情别绪、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②爱情诗——主要意象:鸿雁、双燕、鸳鸯、青鸟、红豆、桃花 情感要点:款款深情、绵绵思念、离愁别恨
③边塞诗——主要意象:边关、玉门、羌笛、胡马、黄河、桑干、并州、阴山、长城、黄沙 情感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判
④山水田园诗——主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春草秋叶、农家小景 情感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向往、厌恶污浊、隐逸情怀
⑤行旅诗——主要意象:驿站古道、舟马征铎、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孤馆月色 情感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思乡思亲、孤独寂寞、归期遥遥
⑥咏物诗——主要意象:松、竹、梅、兰、菊、蝉、蜂、鹤、雁 情感要点:清高孤傲、无畏无求、无人理解、壮志难酬
⑦咏史诗——主要意象:古迹、古人 情感要点:借古讽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难酬
2.学生特点:学习的规律--生活现象→符号化→思维路径
例:
(1)孩子玩飞碟
孩子玩小飞碟,我问他手作直线运动,为什么飞碟会做圆周运动?他对着螺旋棒琢磨了很久,结果顺便把电梯由圆周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的原理也想明白了。我想,如果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汽车的汽缸、刹车、雨刷等工作原理他也完全可以自己搞清楚,相关的知识肯定也能弄懂。我做了什么呢?不过是提了个他感兴趣的话题,暗示他可以探索的一些现象。
(2)课堂上的笑声
有一次,和毕业后带的第一届学生小聚了一下,他们回忆当年听我课的感受,说好像在沉闷欲睡的时候吹来了一阵清风。我问他们:那阵清风是什么呢?他们说:别的老师上课都严肃得像圣人,你每堂课都在逗我们笑,所以特别不一样。还问我哪来的那么多恰如其分的笑料。其实他们这样说是不准确的,因为逗学生开心不是我的独创,而是来自一位主任的指导。主任是位资深语文教师,我经常去请教他一些教学上的事情。他说:先不管你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什么,如果你每隔几分钟能让学生开心地笑一次,我就算你上了一节好课。对一个新手来说,只完成一项任务还是容易的,于是我在备课时便想方设法寻找能和课堂内容相结合的笑料,还模仿教学术语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正经八百地将其命名为“笑点”,先研究“故错”、“突转”、“仿生”等幽默的艺术,再研究与课文有关的典故、传说、轶事……一路走下来,竟然形成了幽默的课堂教学风格。今天想想,在以知识为课堂中心的年代,这已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萌芽了。
3.课堂教学:由教材到师生活动
例:剪报、小纸条和漂流箱
高三语文老师最无奈的事情就是学生的阅读面太窄、语言比较贫乏、阅读时对信息的把握不准确、写作的框架和观点存在许多不足。而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学生的阅读量不够,缺少文化的积累。怎么才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里迅速增加阅读量呢?我尝试过剪报粘贴、美文荐读等很多方法,有效果,但不明显,一是有些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二是读跟不读差别不明显,三是缺少检查渠道。
最后我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每天早读课给学生读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短文,然后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学生用两三分钟时间把答案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看。于是就有了一张张伴随我十几年语文教学生涯的小纸条。通过这些小纸条我和学生交流着对语言、文章、写作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后来又演变为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心理疏导的渠道,内涵在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应试训练逐步拓展,终于形成了师生之间短平快的交流的通道。学生在我的博客里留言说:“我第一次遇过独特的教学,独特的老师。真幸运!”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教育。我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是,只要你看书、说话、写东西,就是在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语文学习不像其它学科那样需要很多辅助工具和资料,只要设计得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所以,选择一种简便有趣的方式,充分利用边角时间,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刚到南方工作的时候,班上有个孩子挺傲气的,一般老师他不放在眼里。可是有一次早餐后,我们俩一起沿着凤凰木构成的绿色长廊往教学区走,他却对我说:老师,你挺博学的啊,我很佩服!我说:其实也算不得博学,就是书读得多一些。他说:我也想多读些书,可是那么多书从哪里读起呢?想学习而不得其法,这正是老师发挥引领作用的大好时机。教育家洛克的一句话在我的头脑中不停地闪现,“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我想班级像他一样的学生肯定不止一个,如果找到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可能会影响一批学生走上爱读书的路子。于是在班级设置了“好书漂流箱”,从我做起,往“漂流箱”里投放五本自己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并且在书的扉页上贴一张小纸条,说明这本书值得读的理由;班级每位同学都可以自由取阅,不需要登记,只要在读完以后写几句感想夹在书里放回,并在“阅读统计”栏里划一笔,便于用“正”字统计阅读人次即可。条件是取阅一本书必须同时向“漂流箱”里按我做的格式投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好像是台湾某位作家说的吧,“引领孩子阅读,一开始一定要陪着他看书,即两人同看一本书。通过讨论引发兴趣后,把孩子带入阅读之门,等他养成习惯,作文就是康庄大道了”。这只“好书漂流箱”给我教学、给我的学生带来的益处是不好用数字来统计的。“游戏”是所有人的共同心理需求,我们只要把教学活动设计得有趣一些,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的根本基础,就在于我们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是教育智慧不竭的源泉。
二、敏感捕捉诱变事件
◆什么是诱变事件?
汪明帅在《“诱变事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文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诱变事件”是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某些具体体验或认识,给教师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和体悟,促使教师产生“关键性一跃”。这种教师培训主要不再是教育理论、教学法或者教学技术的传授,而主要是从教师的生活经验入手,从中找寻可能的生长点,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把握住自己的诱变事件
例:
1.专家指导:教学视导和课堂思维的改进
工作第四个年头,有一次市里来视导,听了一节课后,一位老人家把我找去谈话,肯定了教学上的一些成功之处后,用商量的口吻说:解决并列性问题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比如说前一个问题用演绎思维,后一个问题就改用归纳思维?就是这几句话,一下打开了我对课堂设计的思路,使我在设计课堂方面由自发进入自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形成了对课堂教学较为完整的理解。
2.同行交流:地理老师的启发
有一位高中地理老师,讲课、与学生交流都不是他的强项,但他对家乡的山水地形非常感兴趣,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去探索、研究。在西大堤建设处于论证阶段时,他每天在不同时段用罐头瓶研究老海滨浴场的洋流,得出结论:大堤建成以后,3-5年肯定会出现淤积。这是很多专家没有发现的问题。他的行为让我意识到,不论做什么,哪怕我们很浅薄,只要伏下身子,就能发现真理。
3.学生激发:课堂“讲话权”
有一年做班主任,一位历史老师来向我告状,说我班一位同学顶撞他。我问详细情况,他说那位同学上课老是讲话,把他提起来批评,他竟然说:“老师,我还没有你讲得多呢。”处理完这件事,历史老师心平气顺了,可是我却久久不能放下--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学生心烦,讲和不讲效果上还有多大区别?让讲解集约化,把课堂“讲话权”还给学生成了我探索课堂教学的一个新的方向,并且渐渐形成了套路:老师讲一点作为示范,帮着学生解决一部分问题作为尝试,让学生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作为演练,这种“教→扶→放”的授课思路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课外还要为下放的任务忙乎半天。当时不少老教师为我捏着一把汗:你把那么多任务丢给学生,他们能弄好吗?夹生了怎么办?其实他们不知道,虽然我煮饭用的时间短一些,但“压力”给得比较大,每次讲完一个内容,我都要用最简短的语言把规律总结出来,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保持连续性思考
◆教科研思维的连续性
通俗地说就是指对某个问题的持续性思考。墟沟小学孙焱校长在《小学数学教·研·写一体化教研活动案例研究结题报告》中指出“(教研)活动的设计者为教研而教研,就一次活动研究一次,研究完了任务就完了。这表明作为管理者和设计者的教研组长的思维是点状思维、割裂思维。思维方式的转型,需要的是结构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关系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教研组长的思维缺少连续性的结果是“目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从内容上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就事论事现象比较严重”。
◆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价值性、可行性、持续性
例:作文教学(学生激发、听课感悟、兴趣保持)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师头痛的事情,我也遇到过相同的麻烦。一通写作理论讲完,让学生去写,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下不了手或者没什么进步。班上有位同学,每次作文就写一页,下面还要留下一行,总共不到四百字。我问他:你怎么连一页纸都写不满呢?他说:老师,我留一行给你写评语啊,要不还得浪费一页纸。我给他讲了一通如何才能把作文写丰满的道理,他依然故我。再找他谈话,他竟然给我撂下这样一句话:有本事你写一篇试试!开始觉得很生气,平静下来想想的确有道理,讲讲大道理谁不会?关键要能做给人家看。从此我开始进行写作,从自己的写作中去感受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总结写作过程中的感悟,用自己的下水作文当靶子给学生评析,让学生在评析中找到自信和动力。这一写就是二十年,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文字素材,还摸索出”写作心理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作文教学思路。
还有一次是听陈胜洋老师在南巷小学上的”下水课“,内容是”找米下锅“,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作文缺乏素材“。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没东西写可以通过活动来激活,写不出高度有没有办法?写不出新意有没有办法?写不出文采有没有办法?我沿着学生写作中经常遇到困难去阅读、实践、思考,阅读的书籍由写作类到文学类、心理类、哲学类、美学类。目前已经总结出”联想流“、”三人原则“、”干扰素“、”格调和感官化“等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关键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部分难题。
结语:教师从来不缺乏智慧,关键是要把困难当作研究方向,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把情绪转化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