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今昔
标签:
花街今昔小街店铺旅游 |
分类: 生活絮语 |
哦,天哪
三十年前到淮阴读书,就对古运河南岸的花街情有独钟。没有人知道,那时我站在刻图章的店铺里,心里有多么喜悦;也没有人理解,为什么一个读书的青年不泡在图书馆里,却在花街的旧书摊儿前流连;当然也没有人懂得,花街的羊毫狼毫毛边纸,是怎样让我陶醉。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街呢?
窄窄的街道,路面好像是石板铺成的吧,街的两边是古老的梧桐,太老了,树干上长满了树疙瘩或者树洞,而上面的枝叶早已搭在一起,形成一条绿幽幽的长廊。树的后面是店铺,一色的两层小楼,青砖青瓦,飞檐龙脊,暗红色的木格窗。店铺里多是经营一些古朴的营生,做杆秤的,卖算盘的,制锦旗的,修皮鞋的……是的,这样的小街注定小吃花样也多,油条麻团茶馓烤山芋随处可见,而我记忆最深的,第一要数萝卜丝油饼,第二要数油亮亮的小笼包子,老远就闻到香味儿。不过很少买来吃,那时候口袋里没钱,有点钱也舍不得吃,买本书或者买个心仪的小物件儿,比吃掉更有意思。我就曾在一家玩具店里买过一只铁皮跳蛙,晚上躲在蚊帐里玩,那是给自己的二十岁生日礼物。
秋风乍起,桐叶微黄,或者夕阳满天,华灯初上,悠悠地在花街走着,心里觉得轻松愉快,还有点异乡流浪的淡淡情绪,那种况味,怎么能忘得掉呢。四年书读过来,有三个地方感受最深:一是校园,足迹所到,全是一件件往事;二是通往长途站的小路,多少离家的惆怅和回家的雀跃,洒落在路边的小草上;而关于这座城市,这座把我引上人生之路的古城的记忆,要数花街——那种浸染,那种抚慰,永远萦绕于心。后来离开那里,只要有人说与那座城市有关,我总是要问:去过花街吗?问十回准保十回都得到差不多的答复:当然,没去花街还能算到过淮阴吗?
我曾问过本地的同学:为什么叫花街呢?他们捕风捉影地说:花街柳巷,你想想吧,啊?……我当时真的信了——一条古老的运河穿城而过,多少富商巨贾、官宦游客来来去去,熏染出一条色彩朦胧的小街,实在太正常了。于是再走花街,那些低低的檐、幽幽的窗、花花绿绿的颜色,就有了别样的意味,仿佛每一件物事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一串故事,缠绵幽怨,凄楚孤独,或者悲喜交集。
有了网络就方便了,查了一下花街的来历,竟然完全出乎意料。据说一是因过去在街上住的人家爱摆弄花草,二是为宫廷做绢花而得名。据说小街上过去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弹词女作家兼演唱家。但是没有一句关于古代漕运与花街关系的解释,这似乎有点不正常。不论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历史,我们都应该尊重,比如过去的秦淮河与瘦西湖。且不管它吧,反正花街在我心目中是一条文化纷繁但很干净的小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