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魔力
哦,天哪!
先要说的是“三”,不是“三儿”。
“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魔力、有魅力的数字。大概因为人类早期对数字的理解能力有限,“三”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因此后来习惯用“三”表示多,传至今日依然沿用不衰,“韦编三绝”、“三思而行”、“接二连三”、“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头六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真有点三人成众的感觉。《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到了“三”就齐了。
由“三”魔力衍射出“三”的魅力。天地人为“三才”,寒有“三九”暑有“三伏”,一年四季皆分孟仲季三节,山有“三山五岳”,人有“三纲五常”,食有“三巡五味”……“三”渐渐成了人的一种思维模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像色彩中的“三元色”一样可以千变万化出各种色彩。打开典籍,“三部曲”多得无法一一列举。而在诸多经典名著中同样包含着大量的“三”元素情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进大观园”……民间故事中有“三个女婿”、“三个秀才”、“三个和尚”各种系列,连历史事件也还有“孟母三迁”之类的传说。社会上中下,人分三六九,从“三皇五帝”到“三省六部”,从儒释道“三教”到早中晚“三餐”,从左中右“三军”到白富美、高富帅“三标准”。人们的生活中似乎永远不肯走出对“三”的追索甚或拼凑,思维模式呈典型的“三段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数字的认识、理解、探索也在不断地进步,小数、分数、副数、复数,每一种数字的出现都是人类思维空间的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三”也渐渐由表示“多”向表示确数和“少”演变。“你三岁啊”,听语气就知道,是说人的行为与年龄不符呢,说到底就是批评心理年龄“太小”;“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说“很短”时间不收拾,这人就要疯了。表示多的数字渐渐被“九”取代,比如“九天揽月”、“九州四海”什么的;进而扩展为“十八”(十八层地狱、十八般武艺)、“三十六”(三十六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七十二变、七十二地煞)、“八十一”(八十一难、九九)、“一O八”(一百单八将),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三”的基础上的,都是“三”的倍数。
或许是从“三”表示小延伸出来的吧,当今社会特别流行关于“小三儿”的话题。为什么叫“小三儿”呢?按正常的逻辑,“小三儿”之前应该有“小二”的,事实也是这样,曾经一段时间流行关于“二奶”的话题,可是谈着谈着,人们对“二奶”没兴趣了(可能让人感觉老气),“小三儿”就这么孤伶伶地站在众人面前,任人评说。那么“小三儿”之后是不是还有“小四”、“小五”、“小六”?肯定是有的,媒体曝光的某些人生活中连“小十”、“小二十”可能都打不住,可是人们都统称之为“小三儿”,为什么这样呢?不知道,习惯吧,或者“三儿”就代表“小”吧。
既然提到这个话题,就再扯几句吧。“小三”和“小三儿”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区别谁都能感觉出来——“小三儿”,儿化了,带着喜爱、亲昵的色彩。那么我们平时是称之为“小三”好呢,还是应该说“小三儿”?且不管它吧。还应该看出来的,在“二”到“九”这几个可以用作称呼的数字中,只有“三”和“九”儿化了好听,可“小九儿”估计达到的难度较大,况且儿化后没有“三儿”响亮入耳,所以“三儿”就成为代称,大概跟古代的“罗敷”泛指美人儿差不多吧。
本地有句方言叫“你个三的”,来路不明,什么意思也不太确定。跟常用的人打听,也说不清;网上查了一下,似乎别处也有这种说法,但是也解释不出所以然来。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友好的浅嗔,比“你这家伙”稍稍亲昵一点。
朋友发来了个绝妙的小段子,看完以后开心到无法表达,发一句“你个三的!”对方立即就能感受到你此时微妙的情绪了。对“你个三”的使用还有人创新,有时写作“你个叁”,有时写作“你个3”,表达喜嗔的程度和心情是不一样的,大约“叁”的程度大于“三”,而“三”又大于“3”,如果用标点来体现其中的语气,大致可以这样表达:“你个叁!”、“你个三。”、“你个3~”。虽然这些也与“三”有关,但都是朋友之间的小玩意儿,原不值得这样说来说去的,可生活中不就是这些别致的语言才能准确传递特殊的情意和情绪嘛。
如果有时间,把这些特殊数字的文化含义、生活含义搜集起来,也蛮好玩的。
2015.4.16-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