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要作文
哦,天哪!
为一所学校高三学生开的作文系列辅导结束了,又有一所学校要求去给孩子们讲讲写作。看看孩子们给我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缺乏和语言平淡两大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其实都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对作文表达生活的本质不理解,没有向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获取语言营养造成的。
反思自己组织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写作事件检索的“联想流”,材料选择与加工的“纠结”与“叠加”,主题挖掘的“三人原则”,结构展开的“赋形图式”,文章美化的“感官化”,主题适应的“干扰素”,基本是一些思想方法和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尚未涉及我对写作理解的核心观念——生活作文。没办法,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只能帮着学生把作文写得好一些,对写作的根本价值取向已无暇顾及。
我所追求的“生活作文”究竟是个什么内涵呢?实事求是地说,我也还没有完全想明白,只是有些粗略的意识和框架罢了:
首先,作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即对生活经历的撷取与提炼,而不是凭空捏造、模仿编织出来的故事和案例。
其次,作文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是作者的真实体验或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见解,不是对别人文章观点的简单移植。
再次,作文的写作技法是如何连缀生活事件,而不是单一地追求结构的精巧别致、语言的华丽雕琢。
最后,作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达特定年龄的人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探索,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给读者一些启发与借鉴。
曾经组织了十几万字,对自己使用多年的“生成式作文”教学进行梳理、说明和探索,以为已经有了一些实践意义,可是放在手边好几年,慢慢发现所阐释的内容还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至多有一点“法”的意思,至于“道”则几乎还没有沾边。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参照或许还有点价值,但从指导学生走进真正的写作,还相差太远太远。
最近又读了陈武先生的一些作品,被他睿智的写作方式所吸引。他把街头巷尾时刻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内化、处理,质朴简约、近乎自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你看,这件事按照这样的习惯、习俗、情感、思维或逻辑去处理,最后是这样的结局。他让读者从中去感悟,如果在某些环节能够超越世俗的或者现行的生活,就可以避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看到有些事你怎么逃也逃不开;还可以看到有些事你可以逃开,可内心的纠结并未消解……由于是从生活中采撷来的事件,所以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就写得五彩纷呈,而且与读者没有隔阂,读来没有拿腔作调的“作”的感觉;由于是对真实生活的思考,所以作品的写作指向就是提醒读者关注习以为常的生活事件,引发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形态,指导读者面对曾经、正在或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
我也试着拿一些标签去粘贴一下,乡土文学、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捣鼓了半天,都不肯粘。他的写作是以他的生活经历、思维个性、阅读学养为基础的,写的就是他自己的东西,仿佛他正陪着读者行走,随口把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讲给读者听,有着非常强的“现场感”,因此,我非常想说他的小说就是“生活小说”,他的写作就是生活写作。他就这样构建了一个让人着迷的真实的社会生态圈。
那么,我们的作文应该怎么教呢?两个字,“生活”。教会学生三种能力——感受生活的能力、思考生活的能力、表达生活的能力,这种作文教学分别指向写作素材的来源、写作主题的确立、写作技能的运用;最终达到三个目的——为解释生活而写作,用生活事件来写作,在写作中学会生活。
如果写作教学围绕这个方向来探讨,庶几可以改变无米之炊、为文造情、矫揉造作的文风,改变浅层的写作技法传授的作文教学方式,作文教学可探索的空间也就可能变得真实而开阔一些。
2015.4.15-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