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哦,天哪!
除了开会,似乎很久没有参加什么集体活动了,还以为所有人都坚壁清野了呢。
很高兴能参加一次到山野去的踏青活动。老老少少几十口人驱车两个小时钻进一个偏僻的山野,和树们在一起,和草们在一起,和大风车们在一起,而和闹市隔绝,和网络隔绝,和装模作样隔绝。
其实,那里已经不再是真正的荒野,人的开发正在让那种“野”的韵味消失。好在目前只是添置了吃住的地方,其余一切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树林里有鸟儿的叫声,池塘里有蛙的叫声,到处都长满了小时候挖过的野菜。我像一个背着手的老农,把自己知道的关于山野的故事一点一点地告诉孩子:这是七七芽,用开水烫好可以吃的;这是苦菜,以前奶奶也用它做过豆渣菜,不过去苦汁儿很麻烦;很早以前我来过这里做方言调查,全是泥墙草屋,现在看不见了……孩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眼前的一切似乎离他很遥远,他的根不在山野。
同去的所有人,根都不在山野,来这里只是像随手打开窗户,让外面新鲜的空气进来一点。你看那些行头就知道了。吃的、喝的、用的无所不具,似乎进山就是去受罪一样,唯恐那里正闹饥荒。光是烧烤架就带了三四架,可是支起来却不知该如何摆弄。——街边不是到处都有烧烤吗?在城里不是经常吃烧烤的吗?怎么就没看会一点呢。还好,我虽然不喜欢吃烧烤,却认真观察过,还能模仿出点样子,不至于让孩子们饿着。就是这点花架子,已经让他们赞不绝口了,一边嚼着羊肉串、骨肉相连、蘑菇、韭菜、馒头,一边评论几个“烧烤师”。心里有点得意,累点也开心。
没有人知道,看什么就想学会什么正是山野教给我的习性。你想啊,在乡村生活中什么不是要自己动手?车子、灯甚至收音机、电视机坏了,一时到哪儿找人修?自己瞎捣鼓呗。以前打坯盖房、锯木造车都是山野里的人自己必须做的事,家里缺个小筐、扫帚、小板凳什么的,自己动手做一个吧。渐渐地,这些行为便成了思维习惯。
“自给自足”曾经一度被视为小农经济封闭与保守的特点。不过有人说:“保守,是为既存文明做辩护的。不必说这些保守制度为传承文明所做出的贡献,即使是有百非而无一是的罪犯,一个文明社会不也得给他辩解的机会吗?”小农经济并无过错,无须辩护,而且我总觉得,人类总有一天会反思今天的行为,甚至可能已经有人开始怀念过去稳定的人情世态了。
“山野之人”曾经是一些人的自谦的说法,但是骨子里是不是还藏着一点自得,语气中还透着点莫名其妙的傲气呢?
带着孩子到松树林里散步,他很不愿意做这种枯燥的运动。及至看到一辆废弃的卡车,立即爬上去摆弄起来,快乐无比。看来我是没有办法让他真正走进山野了。也罢,一切都勉强不得,顺其自然是山野的本性,没有必要一定要改变什么。
回来的路上,看到山门上有一句广告词,“您来过,就不可能再走出去”,说得挺好,但是谁能保证男女老少几十人真正来过的有几人呢?
2015.3.22-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