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体系探语文核心价值
哦,天哪!
中学生看小学那点知识,觉得真是太小儿科了;大学生回头看中学费劲巴叽学的那点东西,也觉得连皮毛还没碰到。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只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看语文,感到真是千头万绪,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不知从哪里抓起,可是如果我们站到视野更开阔一些的角度呢?是不是更容易看到学科的本质和核心价值?
以前有人站在能力的角度,提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听说读写”四条线;后来又站到课程的角度,说语文不外是“工具性”、“人文性”两大性质。如果再站到人的成长角度来看,所有的学科探讨的,无非是一个人将来需要该学科的哪些知识、哪些思维方式来支撑其发展,现在如何更好地让孩子把这些东西接受下来并使之与成长融合吧?所以,对于人类而言所有学科都是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角度、一种方式,是和这个世界进行对话的一种语言、一个符号体系。没有万能的学科,每个学科只能完成某方面的语言体系构建。
现在我们再站到“符号”这体系的角度来看语文,不就是要建立一套母语符号下的语言系统吗?让我们能够理解外在的语言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因此,把外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别人能够接受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生成与转换”就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我不知道这样的推演是否准确、恰当,而对语文教学指向性、有效性的衡量尺度和思路却在头脑中渐渐明晰起来:
积累,就是个人内在语言与不断接受社会语言材料并逐步走向规范的过程,即社会化。这个工作主要通过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来完成,从出生一直进行到生命终结,发展最迅猛的时段是儿童阶段,年龄越大积累越弱。在这个过程中,既接受语言材料,也接受语言规则。
阅读,就是把外来的以文字为符号的语言形式、语言信息融入自己语言体系、认知体系的过程,即个体化。只有当阅读的内容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阅读才是有效的,只会复述别人的语言则属于积累,不属于真正的阅读。
表达,就是运用已形成的社会化语言体系,把自己对外界的认识通过自己认为合适的语言形式公之于众的过程,即公众化。“自己认为合适”,是对社会语言规则的尊重,而选择和组织语言方式的过程,则体现了个体表达的个性色彩。当然我们在说和写中,同时还接受外界的反馈信息,并比较这些信息与自己试图表达意义之间的吻合度,用以考量自己语言的社会接受程度,这一部分又应该属于语言社会化问题。
不论是语言的生成还是语言的转换,从其功能上看,体现了“言”的工具性;从其表达的内容上看,体现了“文”的人文性。这两个性质的习得与运用,则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的,这是一个教学目的和操作途径的关系。“语言的生成与转换”是一门相当专业的学科,这里不能进行更充分的介绍,只是发现这门学问带有很强的“机理性”,应该成为我们探索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
这样的讨论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践意义,但是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做着语言“生成”和语言“转换”的事情,或许能够从较深的层次理解学科的价值取向,也就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如何促进语言生成、如何引导语言转换,教什么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教学途径、方式、方法、手段的选择的标准、依据就将更加明确,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思路应该随着理解的深入而变得更加简明。
2015.3.18-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