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和“无”

(2015-02-27 21:49:32)
标签:

杯子

宇宙

脑袋

万物

有和无

分类: 读书闲话

“有”和“无” “有”和“无”

哦,天哪!

    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感触颇多。且看《老子》第十一章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语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否则车轴便无处安插,车也不能转动了。糅合陶土成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否则器具便失去了用处,连一点东西也不能包容。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否则也就毫无用处可言了。如果明白这种道理,就知道“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还是在于虚空的“无”。

    [感触]

1

    做杯子的目的是让它盛水,因此杯子必须有盛水的空间,杯壁、杯底为“有”,它们围成的空间为“无”,我们为了“无”的功用而造出了“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这便是“无中生有”的来历。“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这是今天的意思,已经不是当初的意思了,古人和今人说的话差不多,意思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读完这一段,正掩卷冥想,刚好一位同事家读高中的孩子进来,我就逗她:水装在杯子的什么地方?她说是杯子里面。我问:那个空间是杯子的一部分吗?她说是杯子围成的空间。我问:正是因为那一部分没有杯壁和杯底,才可以装水,对吗?她同意。我又问:假如人是一只杯子呢?孩子微笑不答。我也笑。

    人毕竟不是杯子。即便真把人当作容器,也是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肚腹,另一个部分是脑袋。肚腹装饭食、咖啡、酒精,脑袋装知识、情感、思想。如果只惦记口腹而不管脑袋,就成了酒囊饭袋;如果想让更脑袋丰盈,就必须虚怀若谷——岂止“若谷”,人心可以像天地一般空旷。

    儒家的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通俗地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口腹与脑袋之间的比例调整吧。过分看重物质,必然会放弃一些精神上的探索。古代人似乎更看重精神生活,今天差不多要反过来了。

2

    还是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脚所踩的地方虽然只是像鞋那么大的一块地,但他还必须靠他没有踩着的地方继续远行。”谁不知道承载自己的是大地呀!可我们看到的往往就是脚下的一两步路、一块垫脚石或者一片艞板,以为远处、远方便是虚空而加以淡漠。当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原本没有进入视野的盲区却一点一点变成了路。别说什么有用什么没用,那都是眼前的功利导致的近视,哲学上说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矛盾是可以转化的。

    鲁迅先生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关心的不是多少人能踏出一条路,而是谁最先发现这片地上可以踏出新的路。当然,这也不重要——当一个人发现无路可走,那么除了脚下的路以外,所有的地方就都是路。谁不怕一脚踏下去万劫不复呢?如果觉得胡乱走更加危险,就说明脚下正走的才是路。

3

    人是宇宙里的人,宇宙是人心中的宇宙,人以宇宙为器而存在,人以发现和利用宇宙而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我是这样想的,可是老庄似乎不大同意。他们认为人更应该指向内心,那才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们认为修炼极高的人,心像镜子一般,物去了不送,来了也不迎,自然而然反射出“它”的影像,没有丝毫的隐藏或偏见。所以它能够消除物我对立,应接万物而不被物所损伤。难怪我们总觉得自己伤痕累累。

    佛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心见性,以心无隔碍来达到与万物的自由相处,何尝又有你家我家的分别?所谓的“四大皆空”可能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所能企及,但是心中不预设是非、不厚此薄彼、不搅扰凡尘,通达地与生活相揖让,还是可以做到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观点似乎更容易接受,生于贫寒则乐于贫寒,生于富贵亦能安享富贵,不曲意为之,心便安了,像静水一样映照世间万物。

    其实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人看世界的视角不同罢了。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世界,问题在于如何把自己安放于这个世界才能心生喜悦。《庄子·养生主》中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谁为“有”,谁是“无”,如何“有”,如何“无”,“有”和“无”之间的关系已一目了然。

                                              2015.2.26-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走过一场雨
后一篇:树洞里的鸟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