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无际的自由
——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
哦,天哪!
严歌苓的小说前后也读了一些,非常喜欢。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金陵十三钗》,而我本人最喜欢的是《小姨多鹤》。喜欢她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作品的视角独特,人物的性格里包含着巨大的善与宽容,日本遗民多鹤是这样,中国妓女扶桑也是这样。她们自身被伤害着、遗弃着,却还用自己的善去温暖别人,包括那些伤害她们的人。“扶桑”是花的名字,也是美的名字。
《扶桑》的具体的情节不想去复述了,大致梗概是讲述了中国妓女扶桑,在一个世纪前的美国旧金山,与白人贵族少年克里斯的凄美爱情。扶桑在20岁时被拐卖到旧金山,并与已经成了江洋大盗的“丈夫”相遇,彼此不知情。最终“丈夫”为了维护妓女的尊严,甘心为警方所俘,俩人在死刑场上举行了婚礼。其间,她与贵族少年的爱情断断续续,伤口弥合、生命重生的美丽在烧杀抢掠和命运飘摇中一次次惨烈地展露……
我想说的是小说中的几个关键词:
一是“仇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仇恨,总该是有些缘由的吧?然而未必。作者在小说中反复表达了当时美国白人对中国人、对一切有色人种的仇恨。她说:“仇恨是一种悲剧式的壮丽感情。它使人自我感觉正义、神圣、使命所驱。不是你咬我一口我必定还你一牙的仇恨,那是低级动物的仇恨。更高和纯的仇恨是与生命俱在的,它博大得可以没有具体敌对面。就像人的博大却无处施与的爱。”只因为是中国人就仇恨,只因为是有色人种就觉得无法容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仇恨者与被仇恨者都无法理解,却真实地生活在仇恨里。作者说,她想起了童年时看见的“文革”。岂止!我们的身边不是正在发生着仇富与仇贫、仇官与仇民、仇乡与仇城吗?“泛仇恨”时刻寄生在人性中,而且活得义正辞严,一呼百应,代代相传,可以随时随地吞食善与理性的种子,制造出种种本不应该发生的灾难。
二是“跪”。这是扶桑给克里斯留下的终生难忘的姿势。她十分自然地跪着做她一切该做的事,跪着给客人梳头,跪着把恋人拥入怀里。在下跪是一种屈辱的社会里,人们无法理解她跪着时的微笑,也无法理解她跪着时的泪水。到了七十岁,克里斯终于明白了,“原来宽容与跪这姿态是不冲突的”,“在跪作为一个纯生物的姿态变成概念之前,在它有一切卑屈、恭顺的意味之前,它有着与其所平等的、有着自由的属性”。“单纯和诚恳得如同原始人的扶桑,就这样把宽恕和跪融为一体了。既没有了宽恕者的居高临下,也没有了下跪者的卑恭”。我们一直认为,跪是一种谦卑的姿态,而宽容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可是,当我们看到有人并不把跪当作谦卑,也并不把宽恕当作高尚时,是否会为自己曾感受过的屈辱、自得过的高傲而难堪呢?璞因未凿而混迹于顽石,玉因雕琢而跻身于华堂,玉价可估,而璞无价。
三是“自由”。笑是扶桑自始至终的表情,不论是在被人拐子拐往大洋彼岸的船舱里,在人贩子揣肥论瘦的买卖中,还是面对形形色色的嫖客、自己的恋人,不论是受到别人的追捧,还是沦落为将死的弃物,人可以时而近乎鬼怪、时而形同皇后,唯一不变的是脸上的微笑。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个有些痴呆的女子,而故事的叙述者却从中发现了端倪,她说:“那无边无际的自由只属于她的内心。”当世界把一切丑恶行为加诸其身,而她并不以为不幸,还有什么能剥夺她的微笑呢?陈思和在给严歌苓的信中说:“其所证明的不是弱者不弱,而是弱者自有它的力量所在。这种力量犹如大地的沉默和藏污纳垢,污泥浊水也泛滥其上,群兽便溺也滋润其中,败枝枯叶也腐烂其下,春花秋草,层层积压,腐后又生,生后再腐,昏昏默默,其生命大而无穷。”扶桑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区分强奸、卖身和接纳的风尘女子,对生命中的苦难从来没有抵触,“她只接受了那事情中的受难,而没有接受其中的侮辱”,所以让意识到她可爱的少年甘愿为她受罚,让觉得她像妻子一样的大盗甘愿为她赴死。这样的内心自由,让她成为三千漂洋到美国的中国妓女中活得最长的一个,将近九十岁。——也许事实上她并没有活得那么久,但我想作者希望她能活着,因为任何人内心的自由都不能死。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关键词串起来——仇恨,宽恕,自由。作者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也揭示了人类生存下去的内在环境,在由外而内的过程中,宽恕是生活的过滤器。别忘了,作者是通过一个一百多年前流落异邦的妓女昭示给我们的,我们的外在环境要好得多,不过内在环境就不好说了。而内心则是决定生存方式、生活感受最重要的因素。
2014.11.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