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一样的风雨

(2014-10-31 21:57:16)
标签:

风雨

情语

吴冠中

墨色

枯草

分类: 读书闲话

不一样的风雨 不一样的风雨

哦,天哪!

    吴冠中先生在他的散文《画里阴晴》中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读了这段文字,我不是惊叹于这位艺术大家对于风景、美的哲思,头脑里偏偏冒出了那句似乎与艺术毫不搭嘎的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吴先生跳出了阴雨的潮湿、阴冷,所以阴雨是墨色的、是美的。

    林黛玉留下的那首《秋窗风雨夕》中,“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一句,把秋风秋雨泛化开来,让每个人都去面对。那么,面对风雨以后,我们自己发生了些什么呢?从事理上,这是一个无从考查的问题,但从道理上考查却并不困难,无非两端:行为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

    又阴天了,有人看到一幅淡墨的国画,有人看到一张阴郁的脸,有人看到滋润的希望,有人看到潮湿的日子……境由心造,风雨不过是情绪的外化,是心绪成长的由头,而那些喜怒哀乐便像雨天的菌子,在枯草根下、在篱笆墙上、在茂密的树林里,生长得五彩斑斓,而那丛枯草、那道篱笆、那片树林,就是我们的生活——过去生活的残留和眼前生活的影子。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我说,风风雨雨都是自己生活的镜子。

    梦总是自己吵醒的。没有人会永远沉浸在艺术家的的世界里,即便高深如书画家吴冠中,走进生活的雨中,依然不可能把天地当作心灵的画布,一味埋头于他的水墨或者水彩,他也需要一把雨伞或者一件雨衣,甚至有时还会感受到林黛玉眼中的风雨。当我们拿起笔来,固然景语就是情语,而当我们放下手里的笔,景便只是景了。现实在心灵中的倒影可能各自不同,而现实的风雨却并无分别,所以我们才能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今天天气哈哈哈”。

    孩子有时会跑到我身边耍赖,说:陪我聊会儿天呗!我就逗他说:啊,天啊!——聊完了。他就抗议:不行,我要聊的不是这个天!他要聊的是哪个天呢?那是他心里的天,是生活在他心里留下的种种影像,那一定是与我的感受完全不同的风风雨雨,他希望把我们各自的生活感知、生活感受连接起来,让我们拥有一片共同的“天”。

    说到风雨,不由就要想到杜甫,想起他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里的“风雨”是社会现实在他心灵上的投影,是战乱,是漂泊,是凄苦,是对自我和百姓的深深同情与无奈。它来自一场真实的风雨,来自“八月秋高风怒号”,来自“雨脚如麻未断绝”。多少人与他同时经历了这场自然的风雨和社会的风雨,然而只有他一个人能说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人的情怀、境界就这样改变了风风雨雨,让风雨到达每个人心里后,发出不同的回音。于是我们就有了外来的风雨、内心的风雨和风雨在人行、人心、人性上的回音。

    当年,毛泽东老人家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我从风雨中来,他向风雨中去。

                                                     2014.10.30-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和风景在一起
后一篇:晚归的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