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景在一起
哦,天哪!
久居海边,大海就不是风景了,它已和我熟悉到了解彼此的脾性——但是只要离开眼前的海,远方的海依然是风景,在想象中惊涛拍岸或者白帆点点;朝朝相对,小山也不是风景了,它也和我天天混得灰头土脸——但是面对他乡的山,那些山依然是风景,在渴望中巍峨耸立、气象万千。美学上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风景和人要有合适的距离,否则风景就成了环境。对风景,任何人都抱着欣赏的态度,而对环境则抱着评判的心态。
其实,风景与环境所包含的元素哪里有什么区别呢?你以为是环境的山山水水,在别人的眼里可能正是风景,而你眼里的风景则是另一些人的生活环境。那么,任何人,都可能生活在别人的风景里。卞之琳的《断章》里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环境与风景之间没有时空距离,只有目光的一个转身。
我对身边的大海和小山说:不要看我的目光,看我为你们做的梦吧。我知道自己的话有点故弄玄虚,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它们,把它们当作风景的时候我是它们的客人,而把它们当作环境后就成了它们的家人。做了家人的我也会说喜爱,但用的已经不是审美的目光,而是对它们的依赖与希冀;成了家人以后更会抱怨这抱怨那,别介意,那不是批评,是知道自己从此不能离开。孩子学会敬辞以后给同学家长打电话都用“您”,可是对自己的父母却只用“你”,这里的差异大海和小山定然能够明白。
韦庄的《菩萨蛮》词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所以他只是江南的客人,哪怕老死江南,依然是江南的客人,因为他生活在春水、画船、皓腕构成的风景里,即便天天被美景包围,也放不下身在异乡的孤寂。而苏东坡被贬惠州后写的《惠州一绝》里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是惠州的客人,却不拒绝成为那里的家人,几颗荔枝竟会让他如此心驰神往吗?一生漂泊,四海为家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有“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的句子,每次读,都想流泪。
所以,不想再凛凛然地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东张西望,我想绾起裤腿和那些渔人一起俯身寻找一颗肥大一些的海蛎,海天一线是我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也不想坐在崖边指点云起云飞,我想和那些山民一样拨弄着草丛去捡拾别人遗落的板栗,花开花落自有画家诗人去理会。对了,我要把海子的诗颠倒着大声朗诵:我有一所房子/不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只愿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和身边的风景在一起,要用真实的环境安抚自己不安的心神,不再用远方的风景欺骗生活的真实与温暖,俗一点不要紧,关键是看得见、摸得着。
2014.10.29-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