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照芦花

(2014-09-27 23:39:08)
标签:

芦花

颜色

结构

语言

音乐

分类: 生活絮语

月照芦花 月照芦花

哦,天哪!

    车子在公路上沙沙沙地行驶,车载音乐低缓地流淌着,所有的乘客都静静地坐或站着,仿佛被音乐带到了一个一个不为人知的时空里。音乐是个什么东西呢?我坐在那里一层一层地笋剥,把那些令人生畏的专业成分一一剔除,最后找到了本质——音乐,就是声音,是不同声音的组合。音乐的美不在声音,而在声音的组合方式,是声音的结构与人情绪的吻合。

    这个想法把我自己也吓了一跳。难道事物的美不在事物自身,而在事物的组织形式吗?有人说特别喜欢这种颜色,有人说特别喜欢那种颜色,如果只是单一的颜色,也会让人喜欢吗?应该不是,对颜色的喜爱其实是颜色和其它事物的结合,比如说衣服的款式和特定的颜色,楼房的格局与墙面的颜色,花的气味形状与颜色……如果没有这种组合方式,可能谁也说不准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颜色——难道一个人会喜欢与车子颜色相同的食物吗?

    自然物的美在于结构,人情、人性之美是否也在结构之中呢?我曾让学生设计过一组场景:

    ——当前面的红灯亮时,你会横穿马路吗?

    孩子们知道,只有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的规范时,才可能是美的,所以纷纷摇头。

    ——那么,当一个小朋友追逐一只小球跑到了马路上,你会不会闯过红灯把他抱回来呢?

    孩子们几乎不加思索又纷纷点头。

    为什么面对闯不闯红灯这件事,孩子们前后的观点完全相反呢?主要是事件的结构问题。前一个组合中,孩子们看到的是“符合规则”为美行,而后一个组合中,孩子们看到的是“符合人性”才是美德。可见,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事件结构中,情感和价值的取向是不同的。月照芦花

    艺术家或许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门类,在不同的组合中引发欣赏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音乐家凭借声音的组织结构唤醒美感,美术家凭借线条和色彩的组织结构唤醒美感,建筑师凭借建筑材料的组织结构唤醒美感,文学家凭借语言的组织结构唤醒美感……
    这样想着,抬头看见车窗外美丽的秋景如画卷一般缓缓展开。阳光下隔离带里的石楠像一簇簇小火苗,月照芦花在微风里轻轻摇曳;路边的栾

树顶上的花序像一串串精致的小灯笼,在绿叶间闪烁着浅红色的光。在树与树的缝隙里,偶尔有几束纤纤的芦花闪过……平时总是满心焦急的车程,此时竟觉得有点装不下我的思绪了。

    也难怪,芦花本身就是容易勾起人秋思的东西啊。想起必武兄弟在一本书里记录的本地一位先贤的诗句,“风来杨柳三声笛,月照芦花两岸秋”,心里把那“月照芦花”的景致一遍遍地揣摩,竟有了一月照芦花幅朦胧、恬静、疏阔的秋景图,许多让我怀念的生活和思绪在摇曳的芦花间时隐时现。

    语言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东西啊,几个词语组接一下,就是一个美好的意境,让人在字词与字词的缝隙里感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妙。像“鸡声茅店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只是几个名词的连缀,连勾连的词语也不要,更无感情的表白,就让人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语言的魅力,全在结构中产生。

    单纯的芦花似乎并不见得有多么美,可是,蒹葭作为伊人的背景让人感受爱恋,芦花被月色笼罩给人以宁静,芦荡有闲舟相伴酝酿出逍遥……好像是化学里的一句名言吧,“结构决定性质”,把它借用到欣赏中来,则可以说“结构产生美丑”;推而广之,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概括为“结构产生意义”,仔细想想,这话似乎并不为过。

                                                       2014.9.26-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路的那一端
后一篇:轻易地走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