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的标点

(2014-09-22 20:55:26)
标签:

杂谈

标点

生活

老师

偶尔

分类: 生活絮语

生活的标点 生活的标点

哦,天哪!

    人是“意义的”动物,所以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脱离了关系,人不仅孤独,而且几乎是无法生活(不是生存)下去。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就是这样。因此,人又是渴望被记住的动物,喜欢站在令人瞩目的地方,喜欢在生活过的地方留下自己的标志。

    一次和朋友吃饭,一位陌生的老兄问我:你在某某学校工作过?我说是。他说:那所学校的排水工程就是我做的,你感觉怎么样?我冲他笑,什么也不说。他急了:你是不是觉得下雨天路面翻水?告诉你吧,那就是我的发明,利用天然坡度,省掉路一侧的排水沟。原来这样啊!当初一到雨天我们就骂,这是哪个猪脑设计的,竟然让水在路面上横流。我没记住他的长相,却记住了他的荒唐,每到阴雨天,看到街面上有积水,就会想起他的设计理念——顺其自然,无为而不治。

    在南方一所学校工作时,经常被校区里七拐八连的建筑搞得失去方向,刚去时摸索很久还找不到出来的路径,难免心生抱怨。一位老教师听了说:别抱怨,过几天就知道了。过几天下雨了,我们顺着走廊可以走到任何一间教室、办公室甚至餐厅。这才知道人家的设计是考虑到南方多雨的气候特点。不知道设计者何人,却记住了这种设计的良苦用心,每逢雨天就自然想起一组组台阶,长长的走廊,廊边的月桂、散尾葵、七里香,想起边聊天边往餐厅走的那些兄弟。

    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远方的朋友、学生就会发个短信来表示祝福,这时候心里就感到暖洋洋的,因为他们没有刻意记住什么,却在繁忙的生活间隙里,想起远方还有一个值得问候的人。偶尔想起比牵挂好,牵挂让彼此都感觉到一种沉重,仿佛一个冗长的句子,让人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而偶尔的想起恰好是生活长句的标点,让人于繁冗中得到短暂的轻松。

    一次翻阅一本专业杂志,发现封面上的人物特别像一位曾经一起工作的老兄,顺手拍下来发给他。他立即回复:觉得像我是吗?感谢兄弟一直想着。没有一直想着,只是偶尔。我想他在千里之外一定会心地一笑,我也一样。

    早上和孩子坐那儿聊天,他问我:爸,当年你是几点出生的?我说大概上午十点吧。他说:哦,那你现在还在奶奶肚子里呢。你记不记得当时是什么感觉?我逗他: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你记得你出生时的感觉吗?他也哈哈大笑,说胎儿和婴儿都还没有记忆呢。是啊,人生的文字刚刚开头,怎么可能就有标点呢。第一次记住的父母是什么样子呢?我时常努力搜索自己的记忆,得到的却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零零碎碎的片断。即便亲如父母,也不可能像一部小说或者一首长诗那样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们也只是儿女一生的标点。

    晚上家乡的侄儿打电话来,问:叔,有时间回来喝酒吗?我问什么事。他说:你有重孙了!我说那我国庆节回去看吧,上班的时候不好请假。他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小时候那些淘气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呢,竟然已经当爷爷了。回顾我们成长的过程,因为家庭变迁而分分合合,仿佛前期都是用的小短句,而后期则是几个稀稀落落的句读。但是不影响他想起我,特别是家里有了重大事情,必定是亲自打电话过来。

    还有一些人的标点老也点不好,有事儿了想起你,没有事儿永远也想不起,或者想起也不肯联系,一接到电话肯定是请你帮什么忙,让人感到特别生硬。有一次和几个同学去看望高中时的老师,老师说:没有事来看看,你们请我或者我请你们一起吃吃饭,多自然啊!千万别没事就没声音,有事才想起老师。当时我们都挺尴尬的,因为或多或少都请老师帮过忙,现在想想,老师说的是心里话,那是对人生沉重的一种感受,甚至隐隐有一种无奈,渴望纯净的交往。有时接到电话,相约一起聚聚,对方会再三声明:没任何事,就是想一起坐坐,说说话。可见大家都被所谓的应酬弄怕了,希望关系上单纯一点,思想上轻松一些。

    我是个比较懒散的人,平时不大主动和朋友联系,觉得会打扰人家,比如说人家正在如厕,这边电话叮当叮当打过去,是不是让人着急而且难堪?但是偶尔想起却是经常的,闻到桂花的香味儿会想起一些人,看到某种颜色会想起另一些人,听到一首歌再想起其他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情景里延伸,各种情景会激活不同的记忆,于是就和许许多多相距或远或近的人生活在一起,仿佛逗号、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让我即便行走在空寂的旷野或者黑夜,内心也不会感到寂寞和恐慌。

                                                       2014.9.2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暖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