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混沌:生活之美的特质

(2014-06-27 08:48:57)
标签:

科学性

态度

视角

实用性

审美

分类: 生活絮语

混沌:生活之美的特质 混沌:生活之美的特质

哦,天哪!

    每次去超市,总看到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挑选着自己需要、喜爱或者觉得合算的商品。真的有这么多的需要吗?自问了这句话以后,先把自己嘲笑一通:没有需要,你来干嘛!

    我不会做生意,但是特别喜欢看人家做买卖——我觉得买卖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非常好玩,因为不论买卖大小,选择商品的过程其实是双方审美观、价值观的一次交流。别看买卖是一个极普通的生活现象,过程却是一次复杂的选择,而选择就是标准的外显,就是人的生活标准、美学态度、价值观的暴露。

    徜徉在超市里,面对形形色色的商品,有人用眼睛、鼻子、嘴巴参与选择,看商品的颜色、形状、大小,闻商品的气味,尝食物的味道,和潜藏在身体某个角落里的喜好、需要、情感进行比对,和心里的设想或者想象进行比对,和别人的介绍、评价进行比对,对上了,便喜欢,对不上就放弃。——这,是一种审美吗?按照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人面对一个事物有实用的、研究的、欣赏的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追求的是功利性,研究的态度追求的是科学性,而欣赏的态度追求的是愉悦性——而愉悦则包含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大多带有很强的实用色彩,因此似乎很少有单纯的审美态度,总是几种态度综合在一起的。我总以为,世界上很少有单纯的审美活动。读文学作品是审美活动,但是何尝不想从中获取生活的经验?观看影视是审美活动,可是拍得真还是假、优还是劣的评判是建立在审美的立场上吗?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发现美的眼睛一直在,只是常常被功利性、科学性所遮蔽。——完全的审美,在生活中可能会以瞬间或者片断的形式出现,即所谓忘形、忘言,那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正是由于生活中人们审视外界视角的混沌性,导致即便是审美的表达也是模糊的。比如说外出旅游,主要的目的应该是欣赏自然风光、人文习俗什么的,这应该是属于审美范畴的行为,可是表达出来常常是“开开眼界”、“放松心情”,这就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了。有时明明是审美上的问题,也喜欢故意用实用的视角来表达。比如说没看好某件衣服,直接说就可以了,可是表达出来却是“质地不好”或者“太贵了”。为什么生活中人们大多不用审美的视角来表达呢?这便是民族心理在起作用了,一个靠勤劳和汗水维持世代生活的农业民族,崇尚实用是必然的。即便对人的评价吧,我们和西方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大差别,西方人喜欢说“真漂亮”,而我们却更爱说“真好看”——“漂亮”是适合众人的审美态度,是欣赏标准,更倾向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特质的发现;而“好看”则是个人的观点,是主观评价,更倾向于客体给主体造成的印象。

    在混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表达支配下,我们的生活中便出现了大量的介乎艺术品和实用品之间的东西。饭菜本来是实用性的,可是我们讲究色香味俱全的审美情趣,而把营养这个要素放到一边去了。武术是防身或者制敌用的,可是咱们的武术大多带有很强的表演性,甚至还可以在街头耍耍挣钱糊口。衣服上的刺绣,是艺术的还是实用的?写了书法作品的折扇,用来扇风呢还是用来观赏?……生活中的诸多事物进一步推动了人们生活视角的随意性和混沌性,美便与实用性、科学性融合得更加密切了,或者说,实用性、科学性、美学性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加难解难分了。或者,世界和世界观本来就是混沌的,只是我们人为地进行了区分?

    对于物质来说这是一种进步,对于生活品位来说这是一种提升,而对于美来说则可能是一种泛化,甚至是在物质化社会面前向功利性、科学性的妥协,将来是否会导致美的“下嫁”还真说不好。

                                                       2014.6.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