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物
哦,天哪!
兄弟姐妹多,的确会给童年的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别的且不说,单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就有一大堆故事。
我的记忆里,二哥似乎特别害怕老鼠,三哥是怕蛇的,别人就记不大清楚了。你可以想象,弟兄几个到野外割青草挖野菜,你弄个死老鼠偷偷放我筐子下面,我捉条水蛇绕在你的刀柄上,得有多少尖叫、追打和欢笑啊。
我最小,没办法跟他们玩儿,所以他们也不知道我害怕什么东西,我侄儿知道,小时候我们总是在一起玩儿。有一次,要下大雨了,大大小小的癞蛤蟆挤满了一条巷子。我们手闲得痒,一人找根小棍子去敲它们,看它们撑起腿气鼓鼓的样子。毕竟小,下手不知轻重,有时棍子下去重了,让癞蛤蟆产生了防卫意识,两个额角冒出白色的浆液。我们知道那东西是有毒的,但是挑战的心理占了上风——你还敢敲吗?谁怕谁啊!结果,一只硕大的癞蛤蟆把它的毒液不偏不倚地射进了我的眼睛。民间有个说法,说是眼睛被癞蛤蟆“蟾”了(动词,就是毒液迸到眼睛里)要瞎的。哎呀我那一通嚎啊,声嘶力竭,绵绵不绝,耐人寻味。从此跟癞蛤蟆结下了梁子,把它们视为厌物,避之唯恐不及。
几个人相约去钓鱼。我的鱼钩刚甩到芦苇的缝隙里,就被拖动了,提起来一看,竟然是一只很大的癞蛤蟆。从头一直麻到脚心。为什么越是讨厌的东西越是处处与人相遇呢?对癞蛤蟆的诅咒不需要动脑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得美,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癞蛤蟆的脊梁——点子多,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瘆人,癞蛤蟆垫床腿——死撑,癞蛤蟆躲端午——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民间歇后语像癞蛤蟆身上的疙瘩,一串一串的,而且个个指向它们致命的丑陋,个个让厌恶它们的人捧腹。
丑,是癞蛤蟆遭人嫌恶的根源。外貌丑,让人联想其品行丑,于是讨厌。这是人的逻辑。癞蛤蟆呢?它们内部有没有美丑之分?有没有内外不一的成员?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如何看待人类。像我曾经无缘无故地用小棍子敲打它们,像我曾经用美食引诱鱼们上钩,像和我一样的人用那些恶毒的语言丑化它们……它们能不往心里去?不过,它们是敦厚的,只在我们伤害它们时表示不满,事情过去就全忘了。厌物!我想,如果我们不放弃人类自我中心,早晚会听到癞蛤蟆的兄弟姐妹这样称呼我们,然后拿人类为喻编出一堆歇后语。
2014.6.5-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