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夕·海朝
哦,天哪!
我不知道,如果大海没有潮汐还算不算大海。这个问题本不该想,肯定也没有人愿意回答,但它确实是个问题——到底是大海决定着潮汐,还是潮汐成就了大海?
在网上看到一段颇有意思的文字:“当一只杯子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一只杯子中装满果汁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果汁;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热衷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的拥有自己。”这段话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可是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有明显的逻辑问题——人的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不是自己了,那么装满宽容、廉洁、善良的时候是不是自己呢?如果什么都不装的杯子才是杯子,那么这只杯子的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起源于最近几天不停地跑到海边小山上去采桑叶,站在春意盎然的山坡上眺望大海,心里的疑惑就像身边的花草一样蓬勃,这个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
前天傍晚,和孩子采完桑叶已经很晚了,潮水退出很远,海里的竹岛几乎和海岸连成一体。孩子问:那座小岛有没有可能变成一座小山?我说完全可能,因为我们脚下的小山曾经就是小岛,海水退了没再回来,小岛就变成小山了。我以为孩子会感慨点沧海桑田之类的东西,可是他没有,他用手一指灯火辉煌的街市,说:站在山上看,我们生活的地方还是挺漂亮的。我心里咯噔一下,没跟孩子说——是不是他沉没在街市里的时候觉得那里很糟糕?
这常常是我们心态的真实写照,身在其中,总认为生活百无是处,只有离开或者失去,才忽然觉得原来的一切其实挺好的——我们缺少的是高度,或者时空的距离,是观察的视角和欣赏的目光。然而,我不能把这些强加给孩子,他对生活的理解需要在潮涨潮落中去一次次领悟,否则,会让他认为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生活的乐趣与苦趣,都是在我们不知道是必然而以为是偶然中产生的。
今天早上,天刚刚亮,又跑去采桑叶。大海正在涨潮,涛声响成一片,仿佛争先恐后的呐喊,一浪高过一浪。转过一块巨石,广阔的大海尽收眼底。天色阴暗,潮水也显得昏黄。近处的潮水进进退退,把昨天遗留在沙滩上的一切尽数收回,贝壳、沙蟹,还有被雨水挟入大海的各种弃物;那些石块在海浪中哗哗地翻滚,我知道,每一次翻滚石块都会失去些微棱角,变得圆滑或者圆融。“什么东西是属于你的呢?连我们自己都属于大自然。”朋友的话也在心头被潮水冲刷出来。远处的海浪连成一道道白色的弧形巨阵,从容不迫地向岸边压来,驱赶着那些回撤的小浪重新扑向礁石和海岸。
长期生活在海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过大海涨潮,浪大浪小都是大海的景观。但是在这个雨后的清晨,在这座被大海丢下的小山上,我突然意识到海浪与海浪的区别,那是由深度造成的不同宽度、不同气势。
小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它带着新一天的曙光回归了大海。满潮后的大海,渐渐安静下来,最后一片安然。
2014.5.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