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扰素”与素材的发现

(2015-05-08 07:41:02)
标签:

教育

干扰素

生活

素材

作文

分类: 写作探路

“干扰素”与素材的发现 “干扰素”与素材的发现

哦,天哪!

    生活在习惯中渐渐平淡,每天日出日暮,四季花开花落,人生衣食住行,种种琐碎常常让人无所知觉,更谈不上有什么写作价值。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头疼的是没有生活积累,因而没有写作素材。

    但是,平淡的生活如果产生了变化,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一写的东西。一次旅游,会让我们发现景色的壮观与美好;一次分别,会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真切与依恋;一次错误,会让我们意识到人情尖刻或宽容……旅游、分别、错误都是正常生活秩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导致写作者的视角脱离了“习以为常”的拘囿,看到了新的事物,产生了新的感悟,发现了写作的素材。

    可是,日常生活偏偏很少发生重大的变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寻找可以用于写作的素材呢?对生活实施一定的“干扰”,导致平常的生活发生形变,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先看一个小例子:

生活充满爱

  “唉,三十八度的大热天,去医院送拐,真亏得慌!”35路车怎么还不来啊!我的身上和手心里已经到处是汗水。
  “来来来,小伙子,坐这儿等。”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递来一把小凳子,放在我的身后让我坐。
  “谢谢您,阿姨!我不用。”我感激地答道。
  “别不好意思啊,我行动不方便,专门准备的。——坐吧,没事。”
  “您误会了,阿姨,我是个健全的人,行动很方便的。”边说我边踢了踢腿脚给她看,惹得等车的人都张开嘴在那儿笑。
  35路车终于来了,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乘客挤了满满一车。我手里的拐显得碍手碍脚,我就抱住它靠在中门的栏杆上,心想:这么热的天,爸爸让我去医院给爷爷送拐,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不过,他多给了我五十块钱作为跑腿费,流点汗也值得。
  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拽我的衣服,扭头一看,是个小妹妹。
  “大哥哥,你坐我这儿吧。”
  “不用了,我靠这儿挺好的。”
  “可是你是残疾人啊,老师说……”
  “不,我不是……”看着小妹妹天真可爱的模样,尴尬之余,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哪位没买票请抓紧买票了啊!”
  “阿姨,买票。”我拿了一块钱递给她。
  她看了我一眼,没接钱。“小伙子,你不知道吗?国家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乘车是可以免票的。”
  “您误会了,我不是残疾人。这拐是给别人送的。”
  接二连三的误会深深地打动了我。抬眼望去,车窗外阳光依然很强烈,但马路边绿树成荫。

    乘坐公交车是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很少有人觉得有什么好写的素材,如果一定要写,无非又是“让座”、“逃票”、“抓小偷”之类的事情。但是这篇小文章却用来表达爱心主题,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文章是如何实现这一表达目的的呢?稍加分析就能发现,是“我”手里的拐杖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不平淡了,是这支拐杖对平淡的生活产生了“干扰”,因此它就是寻常生活的因素,我们简称为“干扰素”。

    我曾在作文教学中问过学生:你们坐公交车手里会携带一些东西吗?学生大多点头,而且议论纷纷。我又问:那你们怎么没想着让它在写作中发挥作用呢?“没想起来”几乎是一致性答案。写作教学中激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是关键一步,“干扰素”的提醒、运用和设计,可以轻易地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的写作意义。

    再看看“在路上”这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我曾和学生进行过下面一段对话:

    师:如果让你们写这个题目,准备写什么?

    生1:写看到的景象。

    生2:写在路上发生的事情。

    生3:写遇到的人。

    师:你们说的都没错,但都不够具体。能不能说具体一些?

    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能不能在新颖性和深刻性上再挖掘一下?

    生:老师,这个题目已经很老了,怎么写出新意啊?

    师: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枚硬币、一只蚂蚁、一棵被踩踏的小草,是不是会有新的事情、心理出现?

    师:再问你们——见到红灯,没有车辆和警察,你会停下脚步吗?为什么?

    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基本观点是交通规则要自觉遵守。

    师:如果有个小朋友因为追一只小球跑到马路上,你会闯红灯去把他拉回来吗?说说理由。

    从这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设置干扰和没有干扰的区别:由泛泛而谈到具体聚焦、由无从着力到引发新意、由表层叙写到深度思考。

    “干扰素”运用于写作素材的发现,主要是改变了对日常生活观察的视角和体验的方式,从而使平淡的生活显示出写作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用什么对生活实施干扰必须根据写作(主题表达)需要而定,不能毫无目的或者意图不明;“干扰素”可以是人是物是景,选择哪一类可以根据写作者的熟悉程度和生活经历而定;“干扰素”本身必须来源于生活,即生活中经常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不能一味求新求奇,反而脱离了生活作文的旨趣。如何在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恰当地运用“干扰素”,我们将在作文写作的其它环节进行更具体地讨论。

                                                       2015.5.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的两边
后一篇:泰迪的孩子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