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自己的话语空间

(2014-04-30 08:51:03)
标签:

论文写作

问题

理论

表达

教育

分类: 教育心得

寻找自己的话语空间 寻找自己的话语空间

——论文写作的支点和思路

哦,天哪!

    论文写作最常见的问题是泛泛而谈,文章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分析的视角不确定,表达的思路不清晰,很多问题看上去有一定的见解,但是没有深度,缺乏系统性。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问题缺乏系统的分析,理论支撑不足,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话语空间,因而论文的标题即表现出大而无当、陈旧俗套、过分诗意、文题不称等毛病。

    一、找准一个问题

    论文必然是缘于问题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来写论文,只有具有讨论价值、必须解决的问题才有写作意义。因此,对问题的处理对于论文写作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通俗地讲,问题可以分为表问题、真问题和根问题三个层面:表问题就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矛盾;真问题即表象背后的真实内涵;根问题则是形成现象、矛盾的原因。

    看个例子:小孙子拿着爷爷的老花镜玩,问爷爷:爷爷,为什么你戴上看得清楚,我戴上更不清楚了?爷爷说:小傻瓜,这是老花镜。你妈妈戴的是近视镜,你叔叔戴的是墨镜。懂了吗?在这个事例中,小孙子的问题是一种现象、一个矛盾,属于表问题;真问题是眼镜的成像原理以及与眼睛的关系,爷爷的回答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爷爷的这种回答从教育原理上讲是典型的“知识堵塞”,即用知识的讲解应对原理的探究,这就属于根问题了,由此拓展开来,我们可以分析教育上的许多“堵塞现象”,如时间堵塞、资源堵塞、信息堵塞等等。

    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现象进入我们的视野,但是由于我们不知道如何对问题加以处理,常常就事论事,简单了事,解决的效果不够理想,也就找不到可以表达的东西。要想由表问题入手找到真问题、分析出根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就要具备分析性思维,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找原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从方法角度看,总的来说就是“调查”“追问”,从与问题相关的各个角度调查、追问问题的真相和形成原因。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归类、变式等方法提高对问题类属的确认,进而形成正确的归因。例如,学生上课不肯发言是高年级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学生自身、学生与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学生课堂不肯发言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①自己没听懂问题、准备不充分、对答案没把握、情绪不好……②同学经常嘲笑该同学、没有给该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③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课堂评价不当、问题设置和交付不合理……④家庭缺乏自信心教育、不能给孩子提供学业上的帮助、对孩子生活照顾不周……归结起来就是“课堂学生心理安全”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如何加强课堂学生心理安全建设,就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事情了。

    二、选好一个视角

    上面谈的是如何寻找论文写作的切入点,听起来不难,但做到却并不容易,原因是许多教育教学现象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此,要想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连续性研究,必须有独特的视角,就像打枪要有准星、杠杆要有支点一样,寻找一个观察和思考的理论支点。“视角是在我们与世界最初打交道的过程中悄悄发生、也并不曾引起我们注意的东西”,可见要想获得一个清晰的视角,必须通过不同的文化使我们潜在的视角明晰化,所以论文写作必须以理论学习、文献检索为基础,通过阅读获取发现问题的文化、哲学视角,了解某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话语空间。

    例如:很多知识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可能根本用不到,还有没有必要学习?这个问题曾经争论得很激烈,中国人历来强调“油多不坏菜,技多不压身”,主张知识越丰富越好;可是也有人认为知识不等于智慧,有时知识甚至还会影响智慧的发挥,而且言之凿凿。如何来评判这个问题?宁晓萌的《表达与存在》中有一个观点可作为考量的支点,“背景式的存在乃是一种界域性的存在,它作为一切事物、活动存在和发生的场域始终存在着,衬托在任何存在的背后,是一切存在得以可能的基底。”(P31)如果没有“背景式的存在”提醒,我们可能认为用不到的显性知识的确没有用,而有了这样的提醒,我们就不可能笼统地用有用或者没用来看待这些知识,因为它们可能发挥潜在的作用,比如判断能力、思维方式、联想宽度等等。这就是理论支架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要作用。

    有了理论支撑的论文写作,一般不会将问题孤立地加以观察和分析,而更注重运用系统性思维,即把事物放到一个系统里来分析判断,会注意问题和背景的关系、问题发展的过程、影响问题发展的各种因素。系统性思维体现在论文的写作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话语空间:

    1.老话新说:即别人讨论过的问题,我们可以放到新的视域里去重新考量。如课堂结构问题,一般创设一种课堂结构大多从课堂构成要素(如师生关系、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角度去审视用什么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们还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到课程设计这个背景下作新的探索,讨论课堂行为与教学目的达成的关系:课堂价值取向→课堂特征性教学行为→特征性教学行为对教学任务的承载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最基本、最根本的能力)、教学过程的附加值(特色和附加值的体现)、学生差异的认同度与利用率(关键和保障因素)、未达成目标的补救能力(课堂的普适性和完整性)。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不同的课堂特征具有的教育功能,如“爱问课堂”体现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心动课堂”侧重于深层思考的促进,“行动课堂”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操作和体验,“发现课堂”更突出学生的质疑和探究,“分享课堂”则看重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生动课堂” 既体现了“让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特征又表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价值取向。

    2.人话我说:即把别人的表达方式通过我的视角来进行重新表达。表达主体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表述会因为个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干扰因子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内涵。如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因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对“联想”这种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发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是因为联想的漶漫性造成的,即当学生接受一个刺激以后必然产生相关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潜意识的,甚至联想方向也会飘忽不定,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控制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事件上去,造成注意力分散。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角度和层次不同,解决问题的措施肯定也不同。这些都是论文的价值所在。

    3.粗话细说:任何人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不可能穷尽所有话题,从别人研究的空隙和案例中进行精细研究,进而找到自己的话语空间。如毕业班老师习惯于研究某个考试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这只是一种浅表的、粗略的研究结果,如果我们将其上升到认知图式的高度,就可以提炼出更加精细的研究成果,比如说某种文体的阅读思维图式、作文写作中的立意思路和赋形思维等等。再如对《论语》的研究可以从儒家思想内容方面进行梳理,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进行整理,也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角度进行归类和讨论。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精细化提炼、从一些案例中总结出更明确的结论,让文章更具体、更深刻、更精细,是另一种话语空间。

    三、理清一个思路

    论文与议论文不等同,准确地说它是一种事理说明文,因此表达可以有个人的风格,但也要遵循基本的行文思路,讲究思维的逻辑性。一般来说,论文的行文是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是什么”,表述的是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包括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的成因追问、问题的内涵和属性阐述等。“为什么”,表述的是该问题研究的意义,即为什么要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相关理论存在的缺漏或错误、实践中的指导价值等。“怎么办”,表述的是研究的结论,即面对这个问题有哪些解决的策略、办法,其理论依据或者例证有哪些。

    如果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和研究,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表述,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感觉论文写作困难主要是因为问题是我们凭空杜撰的,或者只是一时灵感的闪现,这种没有具体研究过程的论文往往是在编提纲、凑字数,可能有一些思想的火花,但写起来没有底气、没有明晰的思路,因而十分痛苦。

    可见,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写篇文章,而在于借助论文写作过程对某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真实的研究,在于对研究内容的理性梳理,在于个人教育理论的建构、生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能力的提升。论文写作是在别人的文字里对自己关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是用笔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更严谨的整理和提炼。

                                                         2014.4.2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唱给夜的歌
后一篇:远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