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杯子里品茶

(2014-04-24 22:31:18)
标签:

茶的色香形

杯子

美感

背景性存在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在杯子里品茶 在杯子里品茶

哦,天哪!

    喝茶需要杯子,品茶需要好杯子,这是稍有喝茶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但是真正介意杯子与茶关系的人并不多,毕竟,喝茶而已,哪里用得着如此考究。

    我喜欢用陶杯,不管是什么茶,主要是喜欢泥土做成的东西。朋友说:你外行了,喝绿茶要用玻璃杯——透明晶亮的杯子,茶叶在里面沉浮、舒展,茶色在里面弥漫、氤氲,喝得有趣!我想这是肯定对的,茶不仅仅是用来解渴的,只有带着欣赏的目光,才能看到小小茶杯里的万千气象。但是我还是不喜欢用玻璃杯,自以为茶是土里所生,当然应该喜欢土制的杯子,土木相生嘛。另外,不忍心看到茶叶在玻璃杯里被开水冲泡时灼痛翻滚的的样子。茶是静物,在它不得已而挣扎或者沉浮的时候最好不去看,看了,心里便有些乱;只待它静静地浮在那里,轻轻吹动茶水,让茶叶像小鱼一样缓缓游动,才符合心境。再另外,还担心透明的杯子很快就散失了温度,温度不合适是对茶的轻慢。人们常说“人一走,茶就凉”,世事如果都像茶一般易凉,那该多让人心寒;不管世态炎凉到什么程度,我还是坚信人与人之间是有温度的。茶,也应该在它喜欢的环境和温度里才舒展、平静。

    南方的朋友见我用很深的杯子喝茶,笑我说:你好像只知道茶好喝,不知道茶的香气是要用鼻子去闻的。他们喜欢用浅浅的杯子,黄晶晶的一盏茶,看看,嗅嗅,尝尝,仿佛每一杯茶都很新鲜,都很好。非常喜欢这样的喝茶方式,且由此想到孔子说的察人之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了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才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关于深浅的话题,特别推崇鲁迅先生为年轻时的唐弢打过的一个比方:“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当然,喝茶与察人、做人并非一回事儿,即便我喜欢浅浅的茶杯,可携带不便也是个要考虑的因素,况且未见得杯子深一些就闻不到茶的香气。

    但是,朋友的见解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品茶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茶具也放在“茶”这个系统里?卡西尔说过,“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或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黏土、青铜、大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李泽厚先生也说过,“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杯子具有的特点不仅对茶的颜色、气味、口感产生影响,还决定着茶的“造型”——无论如何,是不能抹杀杯子对茶之美的造就的,杯子参与了茶成为茶的建设。

    杯子之于茶的美,经常是“背景性地存在着”,有的时候品赏还可能出现前景与背景的转化。记得一次和几个人一起看一幅书法作品,一个顽皮的兄弟煞有介事地点点头说:嗯,不错,墨挺黑。书法的欣赏可以看笔画、看结构、看布局、看留白、看气韵,甚至可以看墨色——那是墨的使用产生的韵味,而直接把墨本身作为品评对象的实属罕见。但是,书法作品难道可以离开墨吗?还在不怎么喜欢喝茶的时候就喜欢那些陶的、瓷的、玻璃的杯子,有时看到影视里出现某种茶具,不由惊呼:哎呀,他们用的茶具和我们家的那套是一样的!特别有意思的是,有的古装戏里也会出现我们喜欢的某种茶具,偶尔见到便有一种隔世相遇之感。当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也被别人视为美的,那是一种非常深切的欢喜。

    面对一杯茶,有时会产生瞎想,当然也可能是遐想:茶,假如没有杯子,还能叫茶吗?但是紧接着就开始为难自己:没有杯子的茶不叫茶,那它又叫什么呢?这种问题很像人们常说的“小鸡嗛粉丝,自己绕了自己的脖子”,不好回答,也没有人愿意去想应该怎么回答。可是假如这种问题永远不去回答,又怎么回答“什么是人”、“什么样人算好人”这类问题呢?

                                                             2014.4.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从梦里走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