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张小纸条
哦,天哪!
在我做语文老师的时候,发现了第一张小纸条,那是用来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的手段和路径,是和学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交流的一个载体。后来我把这种做法写成了一篇小文字《小纸条的魅力》,发表在《江苏教育》上。
转到从事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以后,我时常听到这样一些声音:
1.一些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沟通了,电话大多不接,偶尔接了也不是和老师交流孩子教育的态度,有的甚至很不耐烦。
2.进城务工人员天天忙于生计,子女的生活照料、习惯养成、学习辅导无暇顾及,形成了一群进了城的留守儿童。
3.由于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管理孩子,导致孩子家庭作业完不成,预习任务基本落空,孩子课堂上没有表达的欲望,更不要说和老师配合了。
说真的,这些困惑很难解答,甚至无法进行准确的归类,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家长与老师合作不力,导致孩子的学习生活出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论家庭背景如何、家长文化层次如何,几乎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做人好、学习好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家长不肯接电话、接电话态度不积极的现象呢?我想问题肯定出在沟通的内容和方式上了。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家长心里是有数的,老师打电话来,肯定是告状或者批评的。生活已经不易,孩子又不省心,不懂教育的家长已很无奈了,少听几句让人烦躁的话,是家长的主要心态。当然,这是我的主观推测,但只要做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或者进行一次访谈,肯定会被证实。
这样的家校关系让很多老师、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学校的老师感到不解和苦恼,却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建立起家校沟通的渠道——这些家长既不喜欢老师上门家访,又很少有时间参加家长会,或者接受老师的约谈。当一切常用的、便捷的沟通方式失去平台以后,我自然想起小纸条这种古老但灵活的沟通方式:给家长写写小纸条,或者叫家校联系单。
小纸条的条目可以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孩子本周最突出的表现;②孩子本周最明显的进步;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或者对老师的要求。每个条目只需要一两句话,每周给十个孩子各写一张,不会增加老师太多工作负担;全班学生根据需要排定顺序,循环操作,一学期每个学生可以得到四到五张小纸条。纸条在周末放学时交给学生带回家,要求家长阅读、签字,周一由学生带回学校,张贴在班级家校沟通栏里。
家校联系单
学生姓名
|
|
所在班级
|
|
日期
|
|
本周突出表现
|
|
本周明显进步
|
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签名
|
家长建议或意见
|
|
从条目的设置可以清楚地看到,小纸条的内容都是对孩子的肯定和期待,孩子的优点放在“突出表现”里,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用期待的方式放到“明显进步”里,没有对孩子进行任何批评。这样的纸条学生肯定乐意带给父母阅读,孩子的父母读后肯定不会产生消极情绪,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信、互动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样的小纸条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激励,有的带有一定的暗示性,对家长也是一种安慰和提醒,它承载着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更体现了老师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班级进行张贴,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同伴中的威信,进而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和努力的方向,班级学生会主动改变自己,争取获得小纸条的机会,其教育意义应该是多向而且持久的。
这张小纸条,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是,我想教育效果会是这个样子的,只要有人用心去做。
教育是一项充满情趣和智慧的事情,只要教师心里装着孩子,装着教育者的使命感,理解学生,理解家长,坚信“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激励性原则,甚至相信家长也可以“夸出来”,实施教育的力量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阻挡,就可能从细微之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则可以千变万化,这便是教育的机会和智慧所在。
2014.3.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