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之美的营造
——赏岱下人家的《七绝·杏出墙》
哦,天哪!
读岱下人家的《七绝·杏出墙》,觉得写得真好!
临著西窗画柳丝
慢听家燕说春词
忽闻隔壁一声喊
原是墙头杏一枝
首先说说诗的动静美。这首小诗源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但是除了“墙头杏一枝”取了原诗的意象外,全诗意境与原诗毫无重复,真是别开生面,意韵万千。整首诗的画面都是动态的,“画”、“听”、“说”、“闻”、“喊”,但是却并不吵闹或者重复,作者在动态安排上又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画柳丝是无声的,用听燕语之有声加以强化,动中显静,为下一句的“喊”作了充分的铺垫,让“喊”来得特别惊心动魄;更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采用静景的方式交待“喊”的原因,仿佛舞台上的一声锣响后的静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思空间。
其次说说诗的色彩美。“柳丝”、“家燕”、“红杏”都是极富色彩的春景,作者借着这些意象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景图:人因春色之美而临窗作画,燕因春色之美而呢喃,人因燕语而陶醉;隔壁那一声喊更加表现出人对春色的惊叹,那一枝红杏就这样楚楚动人地斜签在深深浅浅的绿色背景上了。
再次说说诗的意韵美。诗文如果没有画面,就成了思想感情的表白,失之生硬,很难给人以美感;诗文如果只有画面而没有思想感情,就成了生活的临摹,失之空洞,美也美得浅薄,让人少了回味。而这首小诗却在生动的画面里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写得妙趣横生。“画柳”、“听燕”、“惊杏”,处处表达了诗中人物对春天景物的热爱和雅致的情趣。不说热爱春天,却处处表现热爱,这笔藏露处理得浑然天成。
最后再说说诗外的情趣美。有人概括说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似乎更重情趣,如果说有些理趣的话,那就是“不值”却有所得——人不论做什么都会有收获,有的收获是目标内的,而更多的可能是附加值。岱下人家的这首《七绝·杏出墙》,诗内已是情趣盎然了,而诗外更有耐人寻味之处:“红杏出墙”这个词语还有感情出轨的意思,这就让那“一声喊”有了另外一层意味了。墙这边的人静静地欣赏、刻画春天美景,墙那边的人却在美丽的春天闹出荒唐之事,一雅一俗相映成趣,让人不禁捧腹。但作者对此不加评说,读者自己意会去,这种宽容的态度让人不得不再次审视作者博大的人生观念:春天是美好的,用什么方式表示热爱都可以理解;人生是美好的,怎么享受人生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到这里,情趣与理趣含蓄而巧妙地融化在描写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博客里读岱下人家的诗已经很久了,特别钦佩诗人的才情。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方式的关注似乎是诗人永恒的话题,不论是用新诗的格局还是用古诗的体式,总能把生活的哲理巧妙地融铸于生动的生活场景或者画面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我们提供了营造美的艺术借鉴。
再看他的一首题为《那一刻,很像爱情》的小诗:
那一刻,苍鹭显得十分认真
它对小鱼儿轻轻念着:
亲爱的,千万不要
动
那一刻,它把尖尖的嘴巴
凑过去……
2014.3.5-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