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的目的性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课例分析
哦,天哪!
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经久的话题,市里倡导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从宏观角度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方向。而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是否有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掌控,进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理性认知、科学组织、深入反思,则是从微观层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影响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知识、观念、态度、能力,学生和课堂环境。有些资料中把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呈现行为:教师以呈现知识或示范实验操作技能为主的教学行为。根据知识呈现的载体不同,可分为语言呈现、板书呈现、多媒体呈现、动作呈现等。
互动行为:师生通过语言对话交流开展的课堂互动行为,包括提问、讨论等。
指导行为:教师辅导或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包括自学指导、练习指导、活动指导。
管理行为:教师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对课堂中的人、时间与空间等因素进行有效管理的行为,如课堂观察、时间管理、问题处理等。
认知、组织、反思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可以从很多角度展开,但我以为,突出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可能与教学效益关系更加密切。因此,下面想通过对一节七年级数学课上的教师教学行为分析,来考量一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
[课堂记录]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
活动一:检查自学情况
1.什么是同位角?
2.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3.定理的符号表示法。
活动二:探索同位角的特征
1.练一练:学生尝试用三角板画一组平行线,并说说同位角的关系。
2.讨论:
(1)若∠1和∠2不相等,直线a和b是什么关系?
(2)应如何描述同位角?明确截线和被截线的关系。
(3)同位角一定相等吗?如果相等,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
3.巩固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情况。
(2)学生向老师提出解题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老师强调:截线和被截线的关系、同位角两条边的确定。
(3)投影出示强化练习:同位角的判定。教师小结同位角的判定方法。
活动三:解题过程表述的规范化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中“知识梳理”部分题目,同桌互相批改。
2.提问学生的判定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发现存在的问题。
3.教师讲解解题过程表述方式的规范。
4.学生完成《课时作业》中第5题。
5.学生陈述自己的表述内容,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示范规范的表达方式。
6.小结:解题过程规范表述的要求。
[评析]从上面简略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很清楚——教会学生运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原理,让学生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新知识的学习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建构的基点应该是直观的感知,所以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做(用三角板画一组平行线)中感悟,在感悟中把感性认知向理性认识(同位角与直线平行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组织了系列学习活动——练一练、讨论、巩固练习、师生质疑、强化练习,在这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教师紧紧围绕“同位角”的概念、判定方法层层剖析,直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同位角边的位置关系)并予以解决。
如果说所有学科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套语言体系,那么把日常用语的描述转化为规范的学科语言表述,才是对学科知识的真正建构。林奈说:“如果你不知道事物的名字,事物的知识就会死亡。”老师很显然明白这个环节的意义,通过练、说、评、示范、小结等一系列活动加以落实,练习、评议、示范等手段还反复使用,显示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教学行为意志。我们常说要让学生“一课一得”,就是提醒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展开,组织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稳定的教学意图。
目的性、层次性和实效性明确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障,应该成为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
2014.2.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