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应在
哦,天哪!
每当家庭遇到重大事件,总听到有同宗的老人念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有长子,国有大臣”。一旦有人念叨这样的话,就知道这是在统一思想,有人要对这个事件拍板了。家有长子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作为家规执行者的长子是否具有“执法”水平和能力,这是一件家庭事务处理结果的关键,很多家庭矛盾即因长子决事不当埋下祸根,好事坏事都会闹得不欢而散,有的甚至可以潜伏数年、十数年、数十年。长子的水平和能力还不是最根本因素,根本的因素是“家规”不具体、不明确,让长子根本无规可依,处理事务凭的都是经验,即什么样的事情以前是怎么处理的,类似于国家的“案例法”,可变因素非常多。
古往今来,家训形成文字的能够找到一些。诸葛亮的《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已经成为千古名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堪称家训之经典;被称为“最好的父亲、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兄长”的曾国藩留下《曾氏家训》,清代朱用纯写有《朱子家训》,阎锡山故居里随处可见悬挂于墙上的手书家训……这些家训多以儒家思想为体系,劝勉后人以温良恭俭让修身养心,勤勉持家,都是结合自身经历、学识而萃取的为人处世的精华。
家规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这样的东西很少见到传世之作。南方大家族多有祠堂,估计其中一定有这样的文字,但是祠堂是不对外的,即便有,外人也难得一见。
历史即现实。意思有两层:一是现实是历史的结果,或者说历史是现实的原因;二是历史是现实的参照,或者说现实的发展是按照历史的规律运行的。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伟大历史学家们的才能正是在于:把所有单纯的事实都归溯到它们的生成,把所有的结果都归溯到过程,把所有静态的事物或制度都归溯到它们的创造性活力。”国法宏大,非能力学识可及,而家规相对容易把握。于是想,如果能从某个家规的形成过程、运作方式、执行结果深探下去,或许能够以小见大,看到历史对于人、对于人群的意义。
上面这些感受起源于目睹的一些家庭的变故。喜欢历史,一直觉得家训也好、家规也罢,都是先人对生活的反思和积累,都带有人生和历史叠加的影子,从过去指向未来,以前世走向后代。但是不喜欢以考据的方式对待历史,毕竟不是弄这玩意儿的,我的偏好在于讲故事。所以想借助一些故事探讨历史和现实,探寻人生轨迹。这将是近一段时间里要做的事。这几段文字是一个先期的规划,抑或故事的要点。
2014.2.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