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2013-12-19 21:32:10)
标签:

教育

语言训练

表达

互动

分类: 写作探路

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读宁晓萌《表达与存在》有得

哦,天哪!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本身无所谓优劣,它的优劣只有在具体使用语言的环境中才能予以衡量。语言学理论为我们作了这样清晰的界定,而且有例为证,像“他妈的”这样的国骂,用于日常交际肯定是一句粗俗的话,而用于指责一些恶劣行为则可以痛快淋漓地表现说话人的感情倾向。

    果真能如语言理论所说,把语言与其表达的内容完全剥离,语言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上述语言理论当然是成立的。但是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的那样:“劳动促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发展,促使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促使意识内容的日益丰富。”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思维工具,作为思维的工具就不可能与思维的内容相脱离。宁晓萌《表达与存在》中指出:“表达的意义与表达的活动也是维系于一体、不相脱离的。”(P82)可见传统的“语言工具论”对语言是一种主观化的、静态的分析,没有考虑到语言是在运用过程中体现其工具性特征。

    这样的观点作为一种单纯的理论存在是也可以的,但是用来指导语言实践则可能产生诸多弊端。先看两个语言教学的例子:

    (1)请看文中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连续用了好几个叠词,增加了文章的韵律美。

    (2)老师问:这个句子好不好?好在哪里呢?学生答:好,因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了叠词和比喻手法的语言就一定是好的语言吗?如果有人说“你一点都不像狗”,你听了这句话是喜是怒?老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不是依据语言如何对思想感情进行表达来判断语言的优劣,仅仅看用了什么词、什么修辞手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有什么价值呢?

    很多老师在写作指导中不是没有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但是静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训练根本无法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水平,因为任何语言只有恰当地表达了它应该承载的内容,才可能是好的。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学习实际是对语言将要承载的内容的更精微的感受和认知。我们与其盯着语言教学语言,不如从帮助学生提高对要表达的内容的体验、分析入手更有效果,因为当一个人对要表达的内容有了清晰的把握,自然就会生成恰当的语言。正如宁晓萌所说:“人们并非是在完全学习了语言的发音与文法之后才能表达。”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勿宁说“语言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有利于语言教学。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绘画、音乐、舞蹈、数字、摄影等等,语言只是其中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主要方式。建立了“表达”的语言观念,就不会再把语言像钳子、刀子、汽车等工具一样看待,而会更加关注语言在认知(信息输入)过程中的意义,关注语言在认知对象和认知主体、认知主体和认知结果之间的桥梁作用,真正把语言当作思维的物质外壳,使语言和思维、思维的结果(表达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这样的语言观进行语言教学,才可能让学生形成“认知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的语言生成路径。

    当然,即使把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工具,也要看到它对表达者的反作用,即语言不是被动接受驱使的,它还会对使用者施加影响,更广泛地说,任何工具都会对使用者的思维产生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今的“电脑依赖”和“手机依赖”。在没有这些可供查阅和记忆的电子产品前,查资料需要到图书馆、阅览室,遇到新鲜的观点、生动的语言要么强记要么写在本子上,现在的网络资源则让很多人放弃了记忆;手机的出现几乎取代了书信,过去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别绪也因为联系的便捷而淡若轻烟。开车的人与步行的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肯定不同;南方的空调是单项制冷的,而北方的空调则是制冷制热双项的,到了冬天,南方人不可能想到空调,而北方人则不敢忽视空调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对柔石说过“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讲的则是写作习惯问题。

    说语言的使用会对人产生反作用,并不是说语言有什么主动性,而是说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是往返于主体与世界、主体与表达内容之间的,世界、主体、语言构成一个互动的表达体系,因而语言能力的形成不可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而利用这样的互动性体系才是我们开展语言教学的路径,这个体系的互动性特征为我们开展语言教学提供了可能和着眼点。

    当我们把“要表达什么”弄清楚,对可能出现的表达效果有了明确的预期,遣词造句的技能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从表达角度看,目标和目的是表达方式选择的决定因素,而不能企图通过孤立的语言训练来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

                                                    2013.12.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温度随想
后一篇:第一片雪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