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盼关系

(2013-12-11 20:46:38)
标签:

时间

空间

关系

定位

交互

分类: 生活絮语

顾盼关系 顾盼关系

哦,天哪!

    孩子最近一直在和我交流对娱乐片《爸爸去哪儿》的看法。尽管我已经明确告诉他,明星和他们的孩子被策划出来的生活方式不能代表主流生活,甚至许多事件是人为背离主流群体的(比如他们的孩子进入老百姓家,几乎看不到普通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对片子的热情依然不减,对里面小朋友的表现津津乐道。可是今天却突然对我说:那个片子已经没有意思了,不再让孩子出任务,而且再往下拍可能只有重复。我问他发现了什么,他说:山区拍了,沙漠拍了,海岛拍了,寻找食材拍了,交换爸爸也拍了,我想不出他们后面还有什么新东西可拍。

    这样的讨论着实让我一阵惊喜,我觉得他已经试着从空间变换、时间变换和关系变换的角度来分析故事的发生、预测事件的动态了。我问他:如果继续拍下去,还有哪些可能?他想了想说:除非换人。可以想见,他认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只能改变故事的呈现方式,不能改变故事的性质,要想改变故事的性质,必须改变人物关系。

    的确如此,作为世界万物的一种存在,人是生活在各种各样关系中的,这里的关系不是通俗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更具普遍意义的哲学关系,大致可以析解为人与自然、与社会(个体、群体)、与自我的关系几种主要类型。人正是在关系的不同座标系里确定自己的位置、角色和生活意义的。比如游客和渔民同样面对大海,但与大海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观赏,后者是依赖,因此他们对大海的态度也不可能相同,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差异;每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决定着家庭群体对社会的态度,这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差异;一个人落魄时与得志时对自己的评价是不同的,年轻时与年老时对自己的定位也有很大差别,这大致可以看出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差异。人生的目标、态度和价值取向都是在这张复杂的关系网中形成,并与之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进而调整自我的存在状态。离开关系,人将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当然,世间万物无不在关系中存在,正如哲学上所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人作为世界存在的一个部分因其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能动性又有其特殊之处——不论什么人,都既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也是作为世界一部分的被认识对象。人作为认识主体和客体是可逆的,人与外在是交互的,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作用于外界,也作用于自己。人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性的存在或者说群体性的存在,我们说别人的眼睛是自己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从辛弃疾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可以看出,人不独与他人是交互的,人与自然、与自我也是交互的。

    曾经有人以“你幸福吗”为话题进行民意调查,结果在网上引起热议。客观的“幸福”是潜在的,只有当人意识到它的存在,才能显现于人的评价系统和情感系统,因而称为“幸福感”更为确切。简单地问是否幸福根本找不到答案,因为每个人群都会有不同的幸福与烦恼。这和“美”可以分为“美质”和“美感”十分相似,美质是事物中还没有被发现的潜在因子,美感则是美质在人的意识中的显现。因此,人在诸多关系中的感受是和他的认知方式、认识水平密切相关的。也许我们觉得自己生活得已经很空灵,其实不可能,所有的关系都和时间、空间一样背景式地存在着,谁都无法遁逃。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不仅仅是因为片子展示了明星与他们孩子的日常关系与出行关系的变化,也不是观众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投射到明星们的身上,而是这些明星及其子女通过与环境、与他人关系的改变,在“寻找自我”、重新定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内在元素,如能否接纳不同的住宿条件、会不会做饭、能不能和孩子顺畅沟通等。假如他们不能继续寻找到可以改变的关系,这个系列片可能真的会像我的孩子所说的那样拍不下去了。

    “我是谁?”这个质朴的问题可能所有人都曾明确或者模糊地向自己发问过,其答案不能仅仅通过自省来寻找,到自己所在的关系中去探索或许更加准确、更加立体。

                                                        2013.1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俯瞰时空
后一篇:迟来的阳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