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时间
哦,天哪!
历史学家讲历史,仿佛对过去的事情一目了然,连宫廷里的生活细节都像亲历一样,听得人目瞪口呆。仔细品味一下,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历史不是小说,有些事情连当时的人都未必清楚,今人怎么可能讲得身临其境?即便真如所说吧,事件一旦琐碎了,骨干和性质便显得模糊,参考的价值大减,也就不能再称之为历史。因此,我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今人复原历史,而更应该带着今人去分析、评判历史。历史是对时间的眺望,而非参与。
眺望才有纵深感,才能评判。许多历史事件,我们站在时间的这一端,看着是这样的,而在时间的那一端则未必如此。比如说战争吧,今人看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希望正义的一方雷霆万钧、气势如虹、战无不胜;而在战争亲历者心目中可能并非如此,他们看到的是死亡、破坏和人性的缺失。
有人羡慕春秋战国时期,认为那时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可是仔细推敲感受并不那么美妙——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岌岌如丧家之犬?庄子为什么要幻想绝智弃圣、小国寡民?韩非子为什么要强调法制天下、世移事易?三个字:不得已。世道混乱,世风日下,有人想挽回,有人想放弃,有人想改变。今天看这些思想家伟大得不得了,而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却感到不满、痛苦和失望。
有人向往魏晋时期,说魏晋风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觉醒。穷途之哭、扪虱夜话、广陵绝响……多少佳话流传至今,而那些生活在高压下的众生却无所适从,朝不保夕。觉醒意味着刺痛,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挣扎。过来了,是一段历史,没过来的时候则是煎熬。“文章憎命达”,后人的眼睛盯着痛苦的产物,而文化的创造者却一直在苦苦寻找通向光亮的隧道,可能精疲力尽、头破血流、九死一生。
最近又有人热衷于民国,教育名家辈出,文化百相迭生,好得不得了。可是为什么有识之士宁可舍去性命也要推翻当时的统治呢?医学救国,实业救国,文学救国……改良,改革,革命,穷则思变,思变说明处境维艰。这才离我们的生活多远,我们已经看不清历史的真相了。
用历史的眼光对时间采取眺望的态度不是漠视细节,而是把事件放到特定背景下去考量,看到时代的全貌,尊重时代的历时性,不被某一现象左右了眼光。如果把当前的现实也作为历史来眺望,从未来的角度来评判,现时很多炙手可热的人和庄严肃穆的事,将来都让人会觉得荒诞可笑。可是由于我们看历史习惯于执其一端,对自己也就姑且以为是,因此折腾得煞有介事。
2013.1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