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文化
哦,天哪!
一所大学门外有家快餐店,格调很新奇,墙上贴满了小纸条,据说大多是大学生们的手笔。去吃饭的时候是晚上,顾客又多,没好意思去细看纸条上的内容,如果有机会细细地读,我想一定妙趣横生。前几年带孩子去北京,在王府井附近的一家快餐厅里,也看到有人在座椅上落笔留念,还想着这些人怎么这样不讲公德呢,服务员就递来一支笔,笑盈盈地说:小朋友,签个字吧?下次来北京再来看看。孩子当时还没上学呢,我把着他的手,在他坐过的软座椅上写下“个个爱北京”,还拍了照留念。如果下次再去北京,经过王府井,我们肯定会到那家店里看看。
乱写乱画是国人的一大喜好,“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在任何一个景点都可以看到,不论怎么禁都止不了。有人以此来评判国人素质,极力加以贬低、挞伐,道理上讲批评这种行为是没有方向性错误的,可是从文化角度来看,却未必准确。
我来了,刚好与喜爱的景物相遇,那种欣然的心情难道不可以表达一下吗?至于写在哪里,确是不可胡来的,但那是景点组织者的工作,不能因此而否认观赏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景物的热爱。试问,如果是某名人伟人到此一游,留下墨迹,我们会如何评价?我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老百姓来了是旅游,人家来了是考察,老百姓写写画画要被批被罚,名人写写画画就是文化,就要笔墨伺候,这事儿本身就没有人格平等可言,为啥还要受到吹捧?
喜欢在墙上、壁上写写画画不自今日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破山寺墙上留下了人生顿悟之妙;“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在沈园壁上传唱着爱情的永恒;“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更是借着一面墙壁表达了英雄豪情……我无意为乱写乱画找借口,但是我知道如果没有古人的兴之所至,很多山今天还是空山,很多园只是普通花园,很多亭台楼阁不过是一座建筑。没有文化的渗透,世上很多事物都将失去灵性。而隨手涂鸦之所以遭到反对,正因为它还不是文化,还有待提升。
说真的,看到餐厅座位边的短墙上那些“服务一流”、“人间美食”、“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的信手涂写,心里暖暖的,我仿佛感受到那些小伙子、小姑娘愉悦的心情和萌动的情怀,也回到了曾经的青涩校园生活——花廊上的爱恋,卫生间里的戏谑,课桌上的迷茫……生活是美好的,因为有人倾注了热情。
文化是个很古怪的东西,常常是蕴育出来的,而不是禁止出来的。
2013.11.26-27于苏州吴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