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题视角的课堂教学

标签:
教学设计问题课题课教学个性 |
分类: 教育心得 |
哦,天哪!
课题研究,特别是短期课题、微课题研究,一般用于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突出性、顽固性、重要性问题,即“把问题转变为课题”。这些课题和课堂教学关系十分密切,往往涉及课堂理念、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和元素的优化等研究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教学实践性色彩,因此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也大多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体现,而不是远离课堂的单纯的教育理论。
在“个人课题”中期成果汇报系列活动中,课题主持人积极准备,形成了以课堂教学展示研究成果的热潮,很好地落实了课题研究要“接地气”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众多课堂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老师们在课堂设计中对课题研究的内涵体现不够,甚至与平常的课堂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老师们在教学的个性融入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将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借助课题研究的深度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课题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探讨:
1.对所研究课题的主要观点、成果要加以提炼,理清课题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所在。
2.细化研究中的感悟和成果,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各个板块中体现的关键词和细目,以便在教学设计中加以运用。
3.课题成果元素与课堂教学活动要进行融合,如课堂的切入角度与目标确定、问题的提出和指向、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目标落实、问题解决的思维图式和方法提炼等等。
专家指出,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准确理解课题,抓住课题的关键节点。“案例研究”既指自己教学中积累的案例,也包括别人教学中的案例;“实践研究”必须有理论指导,实践是对理论的借鉴和发展、运用和创新,研究的出发点是文献综述;“策略研究”是对某个教学理论或教学行为的探索,寻求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根据需要,直指学科和课堂的本质,不能复杂化;要因地制宜,不要总是用虚拟情境。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有目标才能有的放矢、不慌不忙;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得到最大化发展。课题课的设计要基于课题的视角,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核心内涵,体现研究中形成的方法、策略,这是课堂教学个性化的具体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题课”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题研究,其深远意义在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走向个性化、理性化,形成教有所据、重视生命融入的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