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不该是这个样子

(2013-11-22 06:42:55)
标签:

教育叙事

雷同

主流缺失

价值浅表

情感世俗

分类: 教育心得

教育不该是这个样子 教育不该是这个样子
——读“我的教育故事”有惑
哦,天哪!

    很高兴能有机会一次性阅读三百位老师写的“我的教育故事”。阅读之前,心里充满了期待——惊天动地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课堂改革、形形色色的教育理念、或强或弱的观念和行为冲突,在这么多篇的文章里,该有多少精彩的教育故事呈现啊!我甚至是怀着饱享一次教育盛宴的期待走进这几百个教育故事的。
    然而,老师们呈现出来的教育故事让我感到无比痛苦,因为目光所及,几乎都是畸形的家庭、畸形的孩子、畸形的教育。在三百篇教育叙事中,选材几乎是清一色的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涉及教学事件的不到五篇;在教育话题中,选择教育常规、习惯养成、人格培养、价值观教育等主题的几乎为零。为什么教育的主流问题在叙事中得不到关注?诚然,故事的魅力在于内心纠结,在于矛盾冲突,在于与众不同,然而当大家的视角聚焦于同一个话题,那是一个让人多么尴尬的场景啊!作为教育人,我找不到出现这样选题现象的合理解释,只能说这个教育群体还没有深刻的教育文化,大家对教育叙事的理解还停留在求奇、创作、获奖的层面,还没有达到借助叙事来开展教育研究的高度。我一直在想,我们什么时候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研究的认识能够朴素一点?至少能够尊重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吧。
    且不谈选材和主题吧,再来看看老师们的叙事方式。在形成后进生的归因上,约有三分之二是家庭问题,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家庭贫困到吃饭都成问题的程度;有近三分之一是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问题,自闭、偏激、仇恨、残疾;另有少量是由于老师的教育行为不当造成的学生抗拒失当。如果用这样的数据来推测,中国没有问题的家庭还能有多少?中国的孩子身心不健康又占到多少比例?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年高考作文出现的现象,那么多的作文都写家庭变故,父母的死亡率高到让阅卷老师以为考大学的孩子都是孤儿。有些文章,除了学生的姓名和少数细节不同,整个故事大同小异。正如前面所说,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老师们为了突出叙事中的矛盾冲突,提高叙事的可读性。然而这种求偏求怪求奇的价值取向,恰恰反映出文风不正,做学问的出发点产生了偏颇。
    到了解决问题环节,绝大多数文章更加充满戏剧性。孩子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学习态度问题、心理和习惯问题,老师进行一两次谈话、送个小礼物、做一次家访,或者在班级表扬两次就能解决,不少写转变后进生的文章时间跨度仅有不到一天时间,让人拍案称奇。对孩子的问题解决动因上,一般是想起了某句名言、看到了某个故事、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老师幡然醒悟,进行一番自我检讨,后来就好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好。我不禁想问,教育这么大一项浩繁的工程,难道不需要一点技术含量和厚实的理论支撑?我们的教育理性难道从来不引导教育行为?堂堂人类灵魂工程师,就靠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来塑造人类灵魂,让人心悬得要流出汗来。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育研究的方法,不是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或神话,叙述的应该是教育教学中的案例,是把面上的问题通过个案来表现,是在个案中体现共性,是通过事件的的叙述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行为的反思与提升。实际工作中,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单靠简单的情感关怀也未必能够奏效,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系统的教育措施,是专业化的教育思想。一句话,教育叙事是要通过事件的叙述引起别人对教育中一些现象的关注,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给别人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启示。叙事的雷同、主流意识的缺失、叙事价值的浅表化、教育情感的世俗化,反映出教师群体思维的狭窄、固化,对教育还缺乏深刻的思考,教育行为还缺少个性和生命意义上的投入,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从众心理。  
    我不怀疑老师们的才情,不怀疑大家在实际工作中的优秀表现,但是从关注教育的视角、对教育叙事的理解、对教育行为的认识方面看,实在乏善可陈。如果我们的教育真如几百篇文章里所描述那样,不敢说让人绝望,至少说希望已经不大或者一直不大。

                                                               2013.11.19-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喝茶碎屑
后一篇:冬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