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苏州
哦,天哪!
到大会主办方报过到,下午就没什么事了。看了一下会务手册,差点把眼珠子瞪掉下来——乖乖隆里咚,这叫什么颁奖大会呀,中午几乎不休息,晚上还加班,日程满满三天!完了,这趟苏州算是白来了。
苏州在我的意识里是真正的江南,尽管“苏杭”并称人间天堂,可是潜意识里,觉得苏州的江南味儿应该更足。很多很多年前就去过了杭州,而且前后去过好多次,喜欢杭州的风景、故事、茶,还有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各种各样的人的足迹和遗响。可是离得很近的苏州却一直没来过,一次次从她身边擦过,只能眺望一下她美丽的背影,感受一下她温婉的气息,未能与之作片刻交流,用目光,或者声音。于是,苏州就成了我一个梦,那里的吴侬软语,那里的蓝色印花布,那里甜腻的小吃,那里的白墙灰瓦,那里的评弹丝竹……就一直在我的想象中,甚至在我的文字里,亦真亦幻,载沉载浮。
现在终于到苏州了,却不能静静地打量她,真是一种遗憾。苏州不是喜欢悠然雅致的么,怎么人们的意识也会绷得如此紧张?
幸好有这两个多小时的空闲。朋友说:走,带你去看看观前街吧。她是来怀旧的,二十几年前在这里读书,大概人生最美好的记忆都留在这里了吧。
路上一直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原来桂花是苏州的市花,大街小巷无处不有桂花树。本地人说,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你们来得正是时候。于是这宜人的花香就一直跟着你,不论走大街还是穿小巷,桂花香满整整一座城市,让初次结识苏州的人以为这座城市就是这样一直香着的。
观前街上有一座玄妙观,此街大概因此得名吧。其实是一条条步行街组成的商业区,连玄妙观也已改做银楼了。不过这条街和一般城市的步行街有些不同,建筑大多还保留着江南古镇的格调,白墙青瓦,飞檐雕窗,商铺的招牌有的充满现代气息,有的古风尚存。朋友一边走一边指点,这家原来是卖什么的,那家原来是卖什么的,这里还是原来的样子,那里已经完全变了,最后感慨:变化可真大呀!这太正常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哪座城市不是面目全非?如果不变,人们又该说它落后了。观前街还能让她找到当年的影子,算是坚持得不错了。
街上的店铺多为银楼金店,一个小女孩儿在店门口叮叮当当地敲打一根银条,不知想打制什么,大概就是一个鲜活的广告吧。丝绸服装店、糖果糕饼店陈列两旁,售货员热情地介绍着产品,让你不知买哪家的是好。倒是有一家糕饼店让我眼前一亮,售货员清一色的蓝色印花服装,暗合了我对江南古镇的印象。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世界都在同化,我有什么理由让苏州停留在古诗词里的年代?朋友不停地向我介绍好吃的糕饼、生煎包子和糖果,我想,当年她和她先生恋爱时,一定吃遍了这里的美食,她的记忆就是通过这些味道刻录在心里的吧。
在我所走过的地方,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它的杂货一条街,地方特产和来自各地的小商品汇聚在这里,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口袋干瘪又好奇心极强的学生,对这样的街道是情有独钟的。各种小吃也喜欢在这样的街区扎堆,于是这样的小街便成了这座城市味道的集散地,也成了远行人对自己城市的重要记忆。
穿过观前街,回首来处,傍晚柔和的阳光洒落在每间店铺上,也洒落在行人的身上。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暖的液体,沿着血管直达全身,仿佛正走在自己的记忆里或者幻想中,一种陌生的亲切感温暖着为江南跋涉已久的情绪。
这就是苏州了吗?我曾经想象过无数次的虎丘呢?狮子林呢?寒山寺呢?江南丝竹呢?竹笠和小船呢?⋯⋯苏州在我的心目中渐渐幻化为一幅水墨画,看到的是实景,那些不能看到的,都氤氲在蓝灰色的虚笔里,都深藏在无边的留白处了。留些神秘感也好,说不准什么时候前景和背景就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又一幅水墨姑苏了。
回来的时候,出租车跑过了地点,我们说过了过了,司机师傅很不高兴,责问我们:到了为什么不说话?我们都笑,说:谁知道苏州哪里给停车、你想在哪儿停啊。下车后,朋友说:这个人肯定不是苏州人!我不想考证,在她的心目中,苏州是完美的,我又何尝不是呢,虽然我和苏州是初识,可关于这江南水乡、人文荟萃灵秀之地的诗文,早把这座城市融进了人意念里——这是一幅完美的水墨画,蓝灰的底色,洁白的粉墙,粉红的晚霞,鲜艳的花朵开放在镂空的矮墙后。这样的水墨,只有苏州自己才能勾勒洇染,别人绝对不敢随便落笔涂抹。
2013.10.25于苏州布丁宾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