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内外
哦,天哪!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说得好。其实不仅仅是“民”以食为天,所有人都如此,所有生命也都如此。不过当食物作为生命体的需求满足以后,吃饭就有了别样的内涵,似乎也就大多是人类的事情了。
饭菜本身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其实也很难说,有人爱吃臭豆腐,有人闻到就犯恶心;有人见到鱼肉就激动得要命,而有的人却拒绝一切荤腥;有人喜咸有人喜淡,有人吃甜有人吃酸……要不怎么说“众口难调”呢。食物的味道——其实更准确地说是人从食物中感受到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觉的问题,常常引起的是情绪的变化。再说得远一点,吃饭也不仅仅是某人个体的事情,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整个世界都在围绕着吃饭问题不断地变化着格局,可见吃饭还真不是件小事,不论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世界”,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美食的层面,而应该向饮食经济学、饮食政治学、饮食关系学、饮食哲学、饮食美学、饮食伦理学的深度挖掘,甚至可以提出“假如人类不需要吃饭,世界将会如何变化”这样的生存方式学话题,通过变式思维来发现吃饭的某些文化意义。
扯远了。我小时候就挺挑食的,现在能够记住的还有几样当时坚决不吃的食物:反应最强烈的是扁豆,当时闻到那种药腥味就头晕,我说吃了难受,妈妈不理解,但宽容我;后来从什么时候开始吃扁豆,却记不得了。第二是南瓜或者和南瓜差不多性质的瓜,不爱吃,甚至觉得别人爱吃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理由不太清楚,妈妈同意我不吃,但是时常说:你什么都不爱吃怎么办呢?第三是土豆,那是在东北的时候吃得太多,吃烦了。第四是西红柿,第五是羊肉,第六是……一样样数过去,竟然有那么不爱吃的东西,可见我小时候是个并不太好养活的人。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不爱吃的东西了,即便不怎么喜欢,也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反感。现在的饮食喜好是喜欢吃什么,比如面条啦、豆腐啊都是特别喜欢的,孩子有时候高兴了,宣布:今天陪爸爸去吃拉面!那就是对我做的某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的奖赏。从挑食到偏好,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其实是不同的——挑食是对母爱的依恃与挥霍,而偏好仅仅是对自我的一点坚持而已,其中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变化过程是无法表达清楚的。
当食物的选择成为自由以后,和谁(是否可以称为“饭伴”?)一起吃饭又成了一种心理需求。即使是朋友之间的小聚,首先也会问:哪些人啊?如果是自己想一起吃饭的就很爽快地答应,如果不是,还会提出一些拒绝的理由。如果我们把吃饭看作一种单纯的生理需要,会觉得挑拣同吃的人很可笑——和谁一起吃还不都是为了吃饱吗?而事实上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好笑的,也就是说大家觉得不同的人在一起吃饭还有吃饭以外的意义,究竟这个“饭外之饭”是什么,很值得玩味。
至于目前人们对吃什么都不放心的事实,已经有无数人在讨论。饮食危机或者叫饮食恐慌,难道仅仅是经济目的导致道德沦丧的异化现象吗?我总觉得这里还包含着上天遏制人类的某些意图在里面,只是我们更习惯于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这个社会,而不是用伦理思维来解释某些现象,从而掩盖了好多饮食科学以外的真相罢了。
2013.6.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