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饥饿的文字

(2013-06-18 23:50:07)
标签:

食物

精神

饥饿

文字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饥饿的文字 饥饿的文字

哦,天哪!

    不知为什么,我一直认为,文字是饥饿者的产物。饥饿可以是肉体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这两者都容易产生文字。肉体的饥饿产生不平,因为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反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饥饿的,让人读来满心酸楚却又无可奈何;精神的饥饿产生失落,即便在昏聩的时代,很多人依然踩着一块“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进退两难的跷跷板,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文字,表达的很难说是什么气节,更可能是一种矛盾的心态,因为已经有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告白。

    一旦这样的饥饿得以果腹,文字是不是会在饱暖中凋零了呢?肯定会的,但不可能是全部。放弃了文字的人同时也忘记了曾经的饥饿,如果饥饿的记忆始终不忘,还是可以凭借曾经的饥饿写出许多文字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适,有“种桃道士何处去,昨日刘郎今又来”的狷傲,还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唐……所有的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曾经饥饿过。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很多时候连文字也饿死了,听到的只有一片死寂。

    毕淑敏说:“过饱者是不大记得懂饥饿的文字的。”我同意这个观点,只有“同是天涯沦落人”,才可能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与感慨,如果不是一曲《琵琶行》,官复原职以后,曾经的江州司马还能记得浔阳江头的琵琶女吗?不过我还想补充一点:一个人如果从饱暖坠入饥饿,文字会更加凄厉,即便再次回到饱暖,也是很难忘怀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历时性的落差比共时性的差异对人的冲击更加强烈,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文字,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愁苦,让“双溪舴艋”如何承载得动!

    当然,饥饿的方式和程度不同,文字也不相同,游子怀乡,骚客悲愁,有人渴望在征战中博得功名,有人控诉苛政猛于虎……文字,尽情地展示了这个世界的不平、人生道路的坎坷。谁说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说:全球的竞技场变平了,世界变平了。随后他又说:我为我的发现既感到激动,又感到恐惧。事实上世界在变得更加高低不平,变得更加倾斜与锋利,变得更加蛮横与无厘头,因而文字也变得越来越混乱,像精神分裂者的狂叫或者忧郁症者的癔语。

    我总觉得揭露、指责、谩骂、批判,都不应该是当今文字的关键词,因为受伤的灵魂更需要安抚。我喜欢那些充满爱的文字,它们让人在饥饿中感受着同情,在疯癫中感受到宽容;恨也是要说的,但是恨是对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为了制造新的创伤。我希望,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文字还能够诉说一些东西,不至于让所有的人都呐喊着沉寂,都倾听着沉寂——在食物相对丰富的时代,不要让文字越来越饥饿,甚至把文字饿死。

                                                             2013.6.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迹前
后一篇:夜半雨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