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的需求开展写作指导
——《作文指导:增加素材的表现力》课例分析
哦,天哪!
作文不是技术,而是以艺术为追求的心智活动。我曾经以为,学生只要有了观点和感情、有了语言表达的技能,写作指导时通过活动激活生活、例文剖析元素、写作方法总结,使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成作文不应该是很困难的事情。及至读了马正平先生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才渐渐意识到作文并不是生活加语言,写作指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写作时应该如何运用思维、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适合相应的文体,因而提炼思维模型、梳理思维路径,给学生进入写作以简明的思维方式,才基本达到了写作指导应有的高度。
下面想借助西苑中学陈海华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增强素材的表现力》课例的分析,来表达我对作文写作指导切入点的理解。
一、作文题目:因为有你
二、教学过程:
1.审题定向
老师问:文段中的“你”可以是什么?
[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赋形”的问题,抓住常见作文题目中可选择性拓展因素(如“花开在每个角落”中的“花”、“心灵的清香”中的“清香”)设问,指向非常明确。不过,赋形的前提是写作目的,所以,此问之前应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个题目适合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学生答:书、樱桃树、画画、父亲、黑笔、友情、竞争对手、妈妈……
[这是一个思维扩散的过程,也是思考内容由空泛而具象的过程。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插过一句话“书太大了”,似乎意识到赋形形象应该特别具体,可惜没再追踪下去。这里可以通过追问而找到唯一的“那一个”,为学生写出生动的形象作好思维铺垫,如:画画是什么画?为什么要送这样一幅画?……这样的追问,是个性化表达的基础,不可忽视这一环节。]
2.写作指导
(1)投影出示:关于父亲的生活故事。
(2)讨论素材的表达效果:陈旧、虚假、俗气。
(3)如何改造旧、假、俗和写作素材?
◇方法一:挖掘材料的深度。
学生尝试改造“生日送蛋糕”,替换礼物:书、拥抱……
[从素材加工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发现素材的内涵,指导学生将一般素材加工成写作材料,是解决学生“没东西写”的最好方法。从老师所开展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是在引导学生利用“干扰素”挖掘生活的内涵,也就是通过更改素材中的某个元素,让原本没有什么特别意义的事件变得有意义、有写作价值。]
◇方法二:改变材料的角度。
学生尝试改造“雨天送伞”这则材料。
老师问,学生答:父亲是怎么送伞来的?不同的送伞方式表现了父亲什么情感?
[学生写作习惯于把事件写得很笼统,所以很难表达出独到的见解或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老师的问题迫使学生把事件的场景、过程细节化,因为不同人的经历、思考方式不同,场景与过程在老师的追问中逐渐变得具体化了,而具体化是个性表达的基础。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追问”,别人的追问和自我追问都是把笼统叙述转化为个性化表达的关键。]
师生讨论解读父爱的角度。教师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小练习:说说你曾解读不了的父爱。
◇方法三:取舍材料的长度。
学生尝试改造:去车站,爸爸给我买橘子。
同桌讨论:可以通过几个片断来表现?
学生发言,老师追问。
佳作展示:齐读朱自清《背影》片断,试分析文段中的细节和语言运用。
[材料的长度与材料的表现力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不如将这个板块改为“确定材料的宽度”,因为宽度反映的是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3.课堂练笔
从熟悉的生活入手,选择最能体现父爱的材料、最生动的一处,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
学生写作,部分学生展示作品。
选择和加工写作素材,是作文指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节作文指导课从内容到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写作素材的处理问题,课堂有方法介绍、有事例说明、有活动体验、有操作实践,基本达到了改变学生不会使用材料的目的。当然,课堂上展示的三种方法并没有穷尽加工素材的所有方法,对此可以进行更加开阔和深入的探索。不过,作为一篇写人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在什么时空里活动(环境因素)、和哪些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因素)、人物的内在世界与外在表现是如何统一的(心理因素),这样就是从学生思维空间角度进行写作指导了,而不单纯是写作技巧问题。这是这节课思考高度上的不足。
很多人没有从学生角度探索写作,而是对写好的文章进行分析,因而觉得写作教学要关注的角度、内容太多太复杂,于是得出结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很难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只能通过写来提高。听上去这种说法挺有道理,实际是写作指导无能的表现。写作指导有抓手与没有抓手、抓手是否明确实用,对学生的写作影响是相当大的。这是这节课给给作文指导的信念。
除了素材使用这个专题外,作文指导能不能理出一个系列呢?应该选择哪些角度来构建这个系列呢?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我们单纯从文章分析的角度来寻找作文指导的角度是相当繁琐的,因为文章体裁不同,立意、构思、行文、语言等等都不相同,要想把如此变化多端的文章特征描述清楚,简直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样的静态描述对于学生写作究竟有多大指导意义也还是未知数。因此,我们应该主要从学生的需要角度来组织作文的指导和训练,正如陈老师这节课的切入角度一样,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俗旧的素材写出新意,老师就从素材的加工角度进行总结和训练,而与陈老师进行同题指导的陶习茹老师则从作文的审题与“赋形”角度切入指导和训练。
当然,学生的需要也是相当繁杂的,我们似乎也很难理出一条比较明确的指导和训练思路,但是教学经验和师生交流会帮助老师找到不同学段学生习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就是作文指导序列确立的依据。
从普遍意义上说,学生的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激活生活、选材组材、语言表达几个环节。相应的写作指导可以用全方位观察、“联想流”、“三人原则”、“赋形思维”、活动激活、“元素分析”、“干扰素”、“追问法”、语言转换等作为策略,只要我们把这些指导方式的内涵弄清楚,然而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就可以了。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学生经过这样的系列指导以后,都会觉得写作有话可说、有章可循,写作的思路变得清晰了,思维更加灵活了。
陈老师这节课就是典型的小切口、活动化、体验化的作文指导课,是寻找作文指导抓手的有效尝试。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同行对学生写作指导需求和从学生角度探索指导策略的关注。
2013.6.4-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