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经历
哦,天哪!
如果我们不去追究人生的深远意义,或者说如果我们不用一些框框把人生逼向某个别人认同的轨道,生活的内涵就变得简单了——生活就是一次次经历的总和。过去的和正在经过的一切大事和小事,构成生活的表层内容;对过去的自我评价、对现在的体验水平,加上对未来的期待,构成生活的心理层面内容,即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即经历——生活是不是太平淡、太索然了?不错,如果生活就是一个简单的平铺直叙的过程,真的很无聊,似乎也不是我们对生活的全部感受。不过我要说,我们的生活绝大多数内容的确是平淡得如清水挂面,我们之所以感觉不是那么无聊,是因为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经历,像文章中的神来之笔,让我们觉得生活其实很精彩。
经历的蒙太奇式组合,是平淡的生活变得不平淡的主要形态。郭德纲的相声《败家子》里有一个自己给自己打电话的段子:
——喂,你哪位呀?
——我是郭德纲。
——我也是郭德纲。真巧真巧!
——常联系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突然与某人相遇的经历,让人在正常的生活凭添一些意外,回家会跟家里人说:嗨,你猜我今天遇到谁啦?言语里的惊喜或者惊讶就让家里人感受到了不平常。可是如果仔细想想,你要去某处是你的生活的常态,而某人也去某处同样是他的生活的常态,各自的经历都符合各自的生活逻辑,两人生活逻辑的交叉就产生了生活的乐趣。很多意外其实都是“意内”的,只是因为组合才产生了特殊的意义。
更多的时候,生活的意义来自于自我的突然相遇,就像郭德纲相声里的那个段子一样。某个早晨你骑车子去上班,这是一个常态;另一个人也骑车子去上班,这也是一个常态。这两个常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叠加,于是你们撞在了一起。那个人对于撞车事件看得很重,可能对你不依不饶,而你知道这不过是两个人经历的一次必然组合,于是态度非常和善。事情解决了,你突然遇到了自己,发现自己宽容的品质非常可爱,那么今天对于你而言就非同寻常了。当然,也可能相反,你以自己的尖刻吓倒了对方,而你觉得自己蛮强势,这一天对于你而言也是非同寻常的。
后悔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的,但又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所谓后悔,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判断与生活的现实产生了比较大的偏差,是人对生活逻辑把握不够准确造成的一种心理体验。你以为现在社会上人们都是善良的,结果在公交车上遇到了小偷,钱包被人家拿走了,于是后悔:早知这样,我把钱包收好啊!你以为某支股票行情看好,于是在一次次冲顶后还持股不放,结果股票一路熊下去了,于是后悔:早知道这样我抛出去呀!你以为对爱人了解挺透的,那天就多说了两句话,结果那天人家不高兴,抓住你这两句话不放,弄得你狼狈不堪,于是又后悔:嗨,你说我这不吃饱撑得嘛!早知这样少说两句不完了嘛!……如果你仔细分析人们表达后悔的语言,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因素——“早知如何”。是啊,早知是这样的果,我干嘛要制造那样的因呢!
俗话早就说过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其实后悔药还是有的,想办法弥补呗!但是首先你得确认这不是什么人生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处理不当,你根据因推测的果与实际不吻合,你认为的常态生活出现了非常态状况。平静下来想一想,如果人一辈子从来没有后悔过,是不是也挺没劲的?当我们把后悔也当作一次经历,生活中就又多了一些有趣的事。
面对经历的蒙太奇组合,出现了一些让人后悔的结局,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假如我什么什么”,我得说,“假如”不是生活,假如只是对经历的批判与检讨,对非常态的虚拟式修正。如果你真的按照“假如”的条件试图重新经历,结局肯定很糟糕,因为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想回到从前就跟刻舟求剑一样了。——不好的经历是不能抹去的,好的经历也不可能重复,经历过了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可更改。如果你想让美好的经历再现,如果你想让糟糕的经历不再发生,就只能重新设定因果关系,通过对因的判断去把握可能出现的果。简单地说,就是接受经历,继续生活。
2013.4.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