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的画面美
哦,天哪!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女诗人写的“十四行诗”,大多是爱情诗,至今作者是谁记不得了,写了哪些内容也记不得了,唯一不能忘怀的是阅读时诗中描绘的清新优雅或朦胧伤感的画面,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枯枝上的鸟窝、漫漫的夜空和星辰……曾经摘录了很多,却在一次变迁中弄丢了,再想找回那些诗歌,竟不可能了。或许我的记忆倾向于画面吧,总觉得如果文章不能用特定的情感给人勾勒或描绘出具体的画面,总是空洞地说理或者抒情,就没有任何味道,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亲近感和共鸣。
“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的文章观,这个观点给我们写作的直接影响是文章必须有鲜明、深刻的主旨,这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孔子也有一句话,叫“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论语·雍也》有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可以理解为内涵、“文”可以理解为外在表现,讲的是做人的道理,用于写文章就是过分强调内容的质朴则显得粗直,过分强调文采又容易失之浮华,只有内涵与文采相匹配,才能相得益彰,成为一篇好文章。
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常常把“文采”理解为语言,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先看看今年春节晚会上的相声《这事儿不赖我》的一个片断:
甲:小主从来容姿秀美,俏丽非凡,近日因诸事繁杂,身子不适略显容颜憔悴,奴才承蒙小主多年雨露恩泽,每每思之倍感惆怅,故特别进忠美味加以调理,适逢皇额娘刚刚送来番邦进贡上等之辛辣食材,奴才私心想着,若是小主用来定是极好的,不知小主意下如何?
乙:唉,这什么意思啊?
甲:我就是问她吃炸酱面还就蒜不……
这段“甄嬛体”语言可以说够华丽铺排的了,可是听了让人云里雾里的,结果表达的意思就是那么点,而且就我们常人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但不能增加表达效果,还会让人感到啰嗦和厌烦。外国古代的“宫廷语言”、我国南北朝时期铺陈排比的骈体文,大多也都是玩的语言技巧而缺乏实质性的内涵,所以都遭到人们的遗弃。
再来看看下面这个片断:
甲:尤其是我们那生物老师。
乙:啊?
甲:太可气了!
乙:您讲讲。
甲:考试不好好考。她弄了一鸟,你让我们答吧!什么栖息地,什么品种,叫什么名字不完了吗?不行!她得加大难度——她弄一布袋,把这鸟套上,把鸟腿露出来,猜这什么鸟。那不废话嘛!我把裤腿卷起来你知道我是谁啊!
这段语言很朴素,但给人的印象非常深,什么原因?因为演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充满了喜剧性,让人越想越觉得好笑。
据文艺心理学分析,我们感知外界的一切,其实都是在用自己的知觉和情感去类推,我们了解到的事物和事物的原貌其实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最容易让人记住的是生动的画面,而最能够打动别人的是情感。文学上把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称为意境。意境同文学典型一样,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从很多学生的作文来看,“意境”中缺少的不是“意”(思想、感情)而是“境”(景物、画面),所以总给人一种空洞、道理与情感无所依托之感,读起来也索然无味,传递的道理和情感不能深入读者的心灵,因而达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要想让文章有画面,首先要学会从生活中获取构成画面的素材。眼睛要看得到物体的色彩、形状、大小,看得到炊烟、白云、海浪和嘈杂的人群;耳朵要听得到鸟鸣、蜂翼、风过松林、雨落平潭,还要听得到母亲的呼唤和夜的寂静;鼻子要闻得到花草、饭菜的香气,还要闻得到尾气、雨腥、生长和腐烂;舌头要尝得到酸甜苦辣、肥瘦粘饴,还要尝得到饥饿与同情;体肤要感觉到冷暖、软硬、利钝、轻重,还要感受到亲情的温柔和岁月的磨蚀……有些时候是单项的感知,更多的时候应是立体的观照;有的时候是冷暖在肤,有的时候是冷暖在目,有的时候是冷暖在心——感觉、移觉、统觉,上帝赠予我们的一切感知自我和外界的能力,都是摄取画面的通道,要打开,要筛选,要组合。
要想让文章有画面之美,还要能够根据主题、感情、心绪的需要确定画面的格调和元素,外界的一切得之于感官却必须融汇于心,带着心的体悟走进文章。用什么画面渲染喜庆、用什么颜色表现哀伤、用什么场景烘托离别、用什么事物寄托思念?……自然界的色彩、温度、气味,花草、鸟兽、风霜、波浪,一切景观都必须通过主题、情感的选择和安排——或寄予,或烘托,或反衬。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景是情的物质载体,情是景的灵魂。文章中的画面可以写实,但这个实不仅要符合生活逻辑,更要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眼中景,也是心中景;“花自飘零水自流”,是自然之花之水,也是词人流逝的青春和无尽的思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没有一个字说朋友走后自己的孤独与不舍,但是一点一点远去的白帆说了,空荡荡的蓝天说了,滔滔江水说了。“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昏暗、清冷的画面格调烘托诗人与朋友的离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则用明丽、温暖的景色反衬思乡难回的心绪……画面之美是因为画面被情感浸渍,画面成为心灵的语言。
最后说说画面感语言。有些文章不需要描绘具体、完整的画面,但可以通过画面感语言来达到画面传递信息的效果。画面感的语言,不是概念化的语言而是感官化的语言,不是抽象的道理和情感直白而是形象的比喻和直观的体验。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应用文章,都可以通过画面感语言来传达生动的、微妙的思想和感情。“我家的后花园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直接说有两棵枣树不就完了吗?从意思上说是可以的,但是那就没有画面感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改成“高尚者因高尚而遭殃,卑鄙者用卑鄙达到目的”更明白易懂,却失去了“墓”、“通行证”这样直观的感知对象,因而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形象。毛泽东不说有些人的“八股”文章呆板生硬,而用“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来表现,让人仿佛看到中药铺里密密麻麻的小方格,闻到昏暗房间里散发出的陈腐气味。“悲伤”是概念化语言,而“泪水腌得眼睛酸痛”则是感官化语言,哪一种说法更能够把读者带入体验之中?要学会使用画面感语言,我们必须学会语言的转换,即把抽象的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的物象,把空泛的概念转化为切身的感受。这也不仅仅是语言运用的问题,而要求写作的人习惯于感受和体验,善于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外界的景物中去。
中国的古诗词、散文特别强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实就是对情感、思想与景物融合的高度概括。如果我们能经常诵读、涵咏,自然会受益多多。
2013.3.22-23
加载中,请稍候......